图1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图2是某一生物体中不同细胞的分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C段和FG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L点→M点表示_____________过程,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特点。
(2)图2中的B图为_____________细胞,发生在图1中的____________段。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于图1中的______________段。
(3)图2中A细胞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是___________。该生物的子代间性状差别很大,这与_________(用图2中的字母表示)细胞关系密切。
(4)图一中与GH段和OP段相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有何不同? __________。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深加工可生产酒精、玉米胚芽油和果糖等。流程如下:
(1)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经充分水解后的产物可被酵母菌利用发酵生产酒精。培养酵母菌时,该水解产物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发酵过程中检测酵母菌数量可采用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
(2)玉米胚芽油不易挥发,宜选用法或法从玉米胚芽中提取。
(3)玉米淀粉经酶解形成的葡萄糖可在葡萄糖异构酶的作用下转化成果糖。利用技术可使葡萄糖异构酶重复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4)利用
技术扩增葡萄糖异构酶基因时,需用耐高温的催化。
一般要经历三十次以上的循环,每次循环包括变性、和三步。
果蝇的灰体(
)对黑檀体(
)为显性;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
)控制。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用甲、乙、丙三只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杂交组合、
表现型及比例如下:
(1)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杂交结果,推断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或。若实验一的杂交结果能验证两对基因
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丙果蝇的基因型应为。
(2)实验二的
中与亲本果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3)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
中灰体果蝇8400只,黑檀体果蝇1600只。
的基因频率为,
的基因型频率为。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
(4)灰体纯合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基因型为
e的果蝇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实验步骤:
①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的果蝇杂交,获得
;
②
自由交配,观察、统
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I.如果
表现型及比例为,则为基因突变;
II.如果
表现型及比例为,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牡蛎等,该过程称为。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
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和(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我省某经济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结果如图。
(1)图甲表示全光照和不同程度遮光对该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中的上。需先用(填溶剂名称)提取叶片中的色素,再测定叶绿素含量。用纸层析法进一步分离色素时,叶绿素
和叶绿素
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较大的是。据图分析,该植物可通过以增强对弱光的适应能力。
(2)图乙表示初夏某天在遮光50%条件下,温度、光照强度、该植物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气孔张开的程度)的日变化趋势。8:00到12:00光照强度增强而净光合速率降低,主要原因是。18:00点时叶肉细胞内产生
的细胞器是。
(3)实验过程中,若去除遮光物,短时间内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
3化合物含量。
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引起皮肤血管,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
(2)冷水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分泌增加,该激素促进分解,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冷水刺激。
(3)冷水刺激引起胃黏膜内的
减少,从而对
缓冲作用减弱,会使胃黏膜组织液的降低,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4)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