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法律由议会制定,法律一旦制定,国王就不能中止。
材料二: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二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政治和经济原因分别是什么?
(2)你能说说美国和俄国分别是通过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3)请任选工业革命中的一项科技发明,论证科学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存在“潜在的危险”。(2分)
(4)根据材料二和三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1)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的国际地位怎样?鸦片战争给“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加以说明。
(2)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涉及到哪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源于哪一条约的签订?如果将鸦片战争“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你认为鸦片战争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自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庚子与辛丑之交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3)材料中的“转折点”指的是爆发了哪一次战争?文中认为该场战争“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的依据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安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方建春《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三 19世纪80年代,日本对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企图通过普及初等教育使国民养成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高等教育和实业(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和科技等各类专业人才,这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制约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概括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
(3)针对材料一所反映的现状,光绪帝和晚清政府是如何变革教育、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的?
(4)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目的。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咋样的,便象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运动”指的是什么?该运动“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是直接受到哪次侵华战争的影响?被这场运动所“忽略”的西方文明中“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是指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败于日本”的主要原因。甲午战败与材料一“运动”之间有何关系?
(3)“甲午败于日本”使中国又一次遭受割地赔款之痛,请举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甲午败于日本”与“变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4)材料三体现了谁的思想?他对于欧美物质文明采取怎样的态度?
一个美国独立战争中老兵说,华盛顿是“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640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
————马克思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旧政治制度”和“新社会的政治制度”分别指什么?
(2)“新社会的政治制度”在英国和法国各表现为什么形式?
(3)为什么说“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
(4)请比较两次革命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