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日本学者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二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康有为上光绪皇帝书
(1)根据材料一举出欧洲发生于14—17世纪的“首先变革人心”的史实。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下半期中国近代化“达到有形的物质”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中“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指什么事件?材料二中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事件对中国有何影响?
(3)综合以上分析,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阅读下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人物是谁?
(2)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是什么?
(3)他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主要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一位新任首相在1940年5月13日就职演说:“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是用上帝所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抗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还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请回答:
(1)这位新任首相是谁?
(2)他讲话时,英国面临着什么形势?
(3)这篇演说表明了他什么样的态度和决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希特勒说过:“在进军莱茵区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进军莱茵区,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可以利用的军事力量,即使是用来稍微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
材料二:希特勒又说:“英国是我们的敌人,和英国人冲突,将是生死存亡的战争。我在慕尼黑领教过的人物都是不能打一场世界大战的人物,在最近几年,应首先对付西方,然后再回头对付东方。”
材料三:一位德国将领在纽伦堡军事法庭上的供词说:“到1939年,我们当然有力量摧毁波兰一国,但无论在1938年还是1939年,实际上我们从来无力抗拒这些国家合力攻击。我们之所以没有被击败,那是因为,当我们进攻波兰时,在西部与德军22个师对峙的将近110个师的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之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希特勒进军莱茵区意味着什么?他为什么紧张?
(2)材料二中所说的德国和英国的“冲突”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冲突?
(3)希特勒是怎样实施“首先对付西方,然后再回头对付东方”战略的?
(4)材料三中所言“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请回顾梳理美国在“二战”之后的发展历史,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 战后初期,伴随着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增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挑起了“冷战”,东西方两大阵营严重对峙。请问:“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美国发动“冷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2) 战后初期,美国经济“一枝独秀”。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种局面被打破,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足鼎立”的状况。请问:“三足鼎立”中除美国之外的“两足”分别是什么? (2分)
(3)“冷战”局面结束以后,美国四处充当“国际警察”,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请举一例说明美国的这一行径; 对美国四处充当“国际警察”的行为,你做何感想? (2分)
20世纪以来,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政治格局不断变化,人类在推进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经受严峻的挑战。请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建立了怎样的国际关系体系? (1分)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形成了怎样的政治格局?这种政治格局最终形成和结束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3分)
(3) 20世纪90年代初期“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面对这一趋势,中国应如何应对?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