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雪白的鹦鹉
胡也频
近于薄暮的时候,残照的余辉映到游廊上,鹦鹉的雪白毛羽上披了淡淡的红光,感着快乐似的在架上跳着。
它看见来了一个人影,便叫起来了:“来客咧……”少年站到游廊的一边,看着这鸟儿。这时,一种新的感想便拢住他,使他不禁的凝望着,发了许久的呆。随后他走开了,心里还不住的这样想:“可怜的鸟儿……毛羽这样纯洁……却锁在钢架上……”
鹦鹉还在叫,而少年已走进一间房里了。那里面,电灯的光灿烂着,点亮着装饰华丽的四壁,一个银铸的“寿星”在横桌上反吐出白光;一切的器具都有一种夺目的色彩。两个年轻的女子便仓皇地像回避生人似的站起来……
“一家人……”坐在她们对面的老头看清了走进来的人,便这样说,于是她们又坐下了。
“你从那里来?”他问。
“从妈那里。”少年沉静的回答;他站到一只花盆架前面,抖开手巾去揩那流出的鼻水。
“怎么,你受了凉?”老头子关心地诧异地问。
“大约是吧。”
“那末,吃一点姜茶——”一个女子便亲切的插口说。
“对了。你吃过没有?”
“不,”少年只是机械似的回答,“不用。”
过了一会,老头子偏过脸,感慨而喃喃地说:“你还是这样的固执……”
少年便转过身来问,“爸爸,你说的是我不吃姜茶么?”说完,便又玩着天冬草。
“流鼻水,又不吃姜茶,这固然是你固执……但是我说的不是这件事。”
“你说的是我的婚事么?”少年冷静地问,并不转过脸。
“虽然……然而我也不愿说。你呢,在北京读了几年书,现在变得什么都不如你的意。你是一个新人物!我呢,年纪老了,老年人自然免不了有别的看法,不过——若说到你的婚事,我无非是替你着想:自由结婚的人常常马上又离婚了……不,我现在不说。”老头子一面说,一面便慢慢地红起脸。因为他的儿子不作声,便又接着说:“你做小孩的时候多可爱……不,这也不说!
我不是说你现在有什么不好……你想,家里面还有钱,至少过这一辈子也足够,何必做什么——你一年到头行踪不定,像一个叫化子。你冷笑什么呢!……自然,我也知道,现在像我这样的人,也是你要打倒的!……”这老头子越说越激昂起来,终于那半白的胡须在鼻尖下颤动了。
“唉一——”老头子还愤愤地说,“我已经成为老朽了,谁知道还能够再活多少日子……”“不要这样说,爸爸!其实你是很有福的,住在这样好的别墅里,并且还有两个……世界上找不出许多像你这样的人。”
“你又在骂我?”老头子闪起眼光。
“一点也没有这意思。”
于是两个人便默着。这沉默一直拖延下去,到了一个仆人进来请吃夜饭的时候。
鹦鹉还在叫:“来客咧……”
在非常明澈的月光下,少年现着异样苦闷的脸色,缓步地循着那鹅蛋石的曲径,走到了挂着鹦鹉的游廊边。“来客咧……”鹦鹉又叫起来了。
他站住,好生感慨的看着这鸟儿。月光正软软地射着毛羽,鹦鹉显得柔润而且放光,使人会想到神话中的美的天使。
“然而你依然是一只可怜的鸟儿,”少年想,“丑的老鸦也比你自由得多了!”因而他想到那两个青年的女子,他父亲的如夫人,不正像这只鹦鹉,三者是同一的命运么?他愤然了,一种同情心的鼓动使他做了这样的反抗:
“飞去!人没有权利来锁住你!可怜的鸟儿,你已经有自由了!”
可是,那鹦鹉,那得了解放的鹦鹉,却弯起脚,拖开一只翅膀,感着失了习惯的那种不方便,而惊疑着。
“飞去呵!……”少年把手帕飘近了,鹦鹉便又吃惊起来,错乱的跳,又用脚来抓。
少年又懊恼着,他于是又悄悄地捉住了它,拿了一只扶梯,爬上去,把它放到满是绿荫的洋槐树的枝上。这鸟儿便站在那里。少年带着异样的快乐向着它微笑。
第二天,少年醒来时,将近中午了。阳光灿烂着,从窗上吹入了兰草的气味,他想起昨夜的事,觉得在他的眼前也居然现着一个光明的世界。
“那鸟儿一定很幸福呵,它或者就发生了它的恋爱……”少年带着美感,这样揣想。于是他起身到园里去散步。
“来客咧……”忽然他又听到这声音,当他走近那游廊的时候。他吃惊的举眼回顾,原来在那个黄钢架上,昨夜被他放走的那只鹦鹉又在那里跳着。
1928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鹦鹉的“来客咧”引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少年,可谓未见其人先闻那鹦鹉声,悬念顿生,使情节设置不令人感到突兀。
B.少年随着鹦鹉的叫声走进一间屋子,见到的是装饰华丽的四壁、光彩夺目的器具以及两个年轻的女子,显示其父亲生活的奢靡。
C.看见少年流鼻水,少年的父亲关心少年的身体,要他吃点姜茶,但是少年不肯,这使少年的父亲产生感慨,为少年不听话而伤心。
D.少年的父亲认为,少年在北京读了几年书,变得什么都不如意,一年到头行踪不定,像一个叫化子,希望他早点结婚,结束流浪生活。
E.少年放飞了关在笼子里的鹦鹉,感到快乐和幸福,这预示着少年的爱情自由最终会得到实现,即使结尾鹦鹉的飞回也不能“阻碍”。
(2)作品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品中的少年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作品为什么以鹦鹉的叫声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变色龙的启发
有一种叫避役的爬行动物,体长也就25厘米左右,但它的本事不小,舌头能从嘴内伸出好几厘米长,便于捕捉昆虫;更有一个绝招,是它能随时伸缩身体,改变皮肤的颜色,使身体的颜色和周围的环境(如树木花草等)的颜色保持一致,以达到隐蔽自己的目的。避役的善于变色使它获得“变色龙”的称号。
人类是最善于学习和创造的高级动物。变色龙的本事使不少军事家和材料科学家羡慕不已,都想学学变色龙的本领,看看它是怎样练就这身变色功夫的。后来发现它的真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通过伸缩身体而使表皮色素细胞发生变化,也就变化出多种颜色。
美国国防部为了对付前苏联的侦察卫星对美国部队和军事装备的侦察,在20世纪60~70年代研制出了一种变色龙式的隐形材料,并把它们涂在各种武器上。这种隐形材料可以随着周围的环境而变换颜色:在草地上它就变成草绿色,在沙漠地区它又变成沙子的黄褐色,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使照相侦察卫星对这些地面的武器难以分辨。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冷战气氛有所缓和,一些材料科学家,尤其是日本的纺织业,为了抢占世界的服装市场,别出心裁,开始大力研究变色服装。这种服装特别受那些喜欢寻求刺激的男女青年的欢迎。
1989年,日本东邦人造纤维公司研制出一种叫“丝为伊UV”的变色衣服,在室内穿时是一种颜色,但到室外在阳光下一晒,它就变成蓝色或紫色。原来,这种衣服是用一种能因感受紫外线而改变颜色的有机纤维制成的,只要太阳中的紫外线照到衣服上,颜色就发生变化。日本东邦人造纤维公司还制造了一种变色游泳衣,人一旦穿上这种游泳衣,在岸上是一种颜色,只要一跳进游泳池,它就会变出红、蓝、绿等鲜艳色彩。原来,这种衣服是用一种感温纤维制成的,只要周围温度一变化,它的颜色就会改变。
1991年在伦敦举行过一次别开生面的时装表演,女模特身着款式新颖的时装行走时,服装不断改变颜色。原来这是英国的材料科学家研制的一种液晶服装面料,这种面料在28~33℃的范围内具有变幻莫测的色彩。如在28℃时衣服呈红色,在33℃时又呈黄色。模特在行走时使衣服以不同速度和方向摆动,身体各部位的体温就发生变化,这样时装就会变幻出彩虹般的迷人色彩。
变色材料的用途今后将越来越广。现在有一种茶杯,当茶水温度达到不冷不热时,茶杯表面上就会出现一种图案和文字,如“请您用茶,祝你健康”之类。原来,在这种茶杯的外面涂有一种感温变色材料,一到适合饮茶的温度,它就显现出鲜艳醒目的颜色来提示你:请用茶吧!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变色”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避役获得“变色龙”的称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一个是舌头能伸出好几厘米长;另一个是它能改变皮肤的颜色,以达到隐蔽自己的目的。 |
B.避役的表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通过伸缩身体而使真皮色素细胞发生变化,也就变化出多种颜色。 |
C.变色龙是通过伸缩身体而使表皮色素细胞变化来实现变色的,服装设计师也是依据这一特征选取了感温变色材料作为服装材料,设计出了变色服装。 |
D.1989年,日本东邦公司研制出一种变色衣服,用一种能因感受紫外线而改变颜色的植物纤维制成的,只要太阳中的紫外线照到衣服上,颜色就发生变化。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国防部为了对付俄罗斯的侦察卫星对美国部队和军事装备的侦察,研制出了一种变色龙式的隐形材料,并成功地把它们涂在各种武器上。 |
B.人类从发现变色龙的特征之后,就同时致力于军用和民用研究,并实现了当初的愿望。 |
C.经过研究,人们利用感温的材料实现了军用的隐身和民用的变色的目的。 |
D.感温变色游泳衣就是利用野外、室内、水中和海岸温度的不同而变化出各种颜色的,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刺激。 |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能够发现动植物的各种突出的特点,并加以研究,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就能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创造出新技术。 |
B.隐形飞机与隐形衣服虽然都能实现隐形的目的,但其隐形的手段是不同的。隐形飞机主要靠回避相应的波长而隐身,隐形服装靠材料变色实现隐身。 |
C.从日本研制出的变色游泳衣、英国的材料科学家研制的一种液晶面料服装和现在的变色茶杯来看,变色与材料的感温程度有关,与阳光的照射无关。 |
D.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对变色材料的利用今后将越来越广,一定会应用到侦察服装、公共汽车等方面上来。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宫阙 入目三分 戏谑(nüè) 叱咤(zhà)风云 |
B.诡秘 大块朵颐 应(yìnɡ)承奴颜婢(bēi) 膝 |
C.巨擘 情投意合 箴(zhēn)言强(qiǎnɡ) 人所难 |
D.震憾 学贯中西 整饬(chì)徇(xún)私舞弊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深蓝”的胜利意味着什么?
[美] 戴 森
1997年5月,人类的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被软件程序“深蓝”击败,这一事件对于那些熟悉计算机发展步伐的人们来说不算什么惊奇。然而,我们一定会对卡斯帕罗夫的失败感到伤心。人类大师是个艺术家,在棋盘上创造走棋的模式,艺术家被机器击败是真正的悲剧,它被公众视为是一个历史性事件。
卡斯帕罗夫突如其来的失败更伤害了人类的自尊。卡斯帕罗夫进入赛场时自信十足,走出赛场时疲劳沮丧。比赛应当安排得像1972年鲍比•费舍尔和鲍里斯•司帕斯基的历史性比赛那样。那是由二十一局棋组成的一系列比赛,让两位棋手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彼此的优势和弱点,从暂时的挫折中恢复过来,从他们的错误中学习。这是一场公平的比赛,双方都有机会做到最好。相反,1997年卡斯帕罗夫与“深蓝”之间的战斗太过仓促,总共才有六局棋。
卡斯帕罗夫因单独一局棋的失败而士气低落,没有时间恢复过来。“深蓝”有接口进入由卡斯帕罗夫多年来所下的棋局组成的数据库,而卡斯帕罗夫则只能接触“深蓝”与他下的那几盘棋。我们可以期望在人类冠军与机器之间的下一次比赛会像1972年的那次一样。
机器的胜利将不意味着象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终结。从长期看来,象棋艺术将会被“深蓝”的继承者所丰富。将会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比赛:一些只为人类举办,一些只为机器举办,一些为得到机器协助的人类举办。这三种类型将为这种游戏开拓艺术视野,加深对它的理解。人类冠军与分析机器的共生将把象棋带到远远超出费舍尔和卡斯帕罗夫止步的地方。
“深蓝”的胜利对于人类社会整体意味着什么?象棋是高度人为的消遣,并不比天体物理学或者洞穴学与大多数人有更大的关系。但是,在“深蓝”对于棋手的冲击和计算机网络对于普通百姓的冲击之间存在着强烈有效的类似之处。对于人类社会整体来说,个别的机器或者像“深蓝”这样的个别程序没有什么威胁。对于人类尊严和我们制度的自主性的威胁来自小机器在我们家庭和办公室里的泛滥,再加上由电话线和光缆组成的不可思议的网络。这些小机器把我们五岁大的孙儿、孙女变成了电脑迷,把我们的公司经理变成了电脑界面。互联网和万维网正在渗进我们的社会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全世界的一般公民既不能逃避也不能控制网络的迅猛发展。当然,今天的网络还处在萌芽状态,但注定要长成成熟的结构,其威力是我们还想像不到的。卡斯帕罗夫的失败是我们将要置身其中的人类处境的一个隐喻,如果我们让自己被网络的发展蒙蔽了双眼的话。
另一方面,我所设想的象棋的光明未来,是人的技艺与计算机威力同以一种创造性共生的状态一起进化,也是对于人类社会在网络世界中的未来可能进化的一个隐喻。在过去,进化总是由竞争与共生之间的平衡改变所驱动,在未来必定也是如此。我们作为人类的任务就是保持平衡的均势。今天,这一平衡已经失去控制,严重倾斜了。
网络驱使我们进入了一个进行生死之争的世界,我们中的许多人发现这一世界是毁灭性的,网络强加的文化和经济张力令我们感到无力抗拒。作为网络赖以生存的机器和方案的创造者,我们有能力理解网络,也有能力影响它们的功能。我们有责任让网络服务于社会公正和人类自由的利益。进化的游戏,就像象棋游戏一样,在未来将由人类和机器一起来玩。电脑空间的景色给我们提供了与棋盘的景色一样的发挥艺术创造力的机会。
(选自《太阳、基因组与互联网:科学革命的工具》,有删改)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深蓝”击败了人类象棋冠军,艺术家被机器击败,令人类的自尊受到伤害,这被公众视为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 |
B.人类象棋冠军与“深蓝”的第一次较量,严格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时间仓促,局数过少,彼此了解的程度不平衡。 |
C.计算机或像“深蓝”这样的程序正渗进我们社会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并不存在威胁。 |
D.网络迫使人类步入了一个无力抗拒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新世界,它充满了生与死的抗争,对人类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
E.人类有能力使机器为社会公正和人类自由的利益服务,因为我们是机器和程序的创造者,有能力影响它们的功能。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机器的胜利将不意味着象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终结”理由的一项是
A.象棋艺术将会为“深蓝”的继承者所丰富并且拓展其艺术视野。 |
B.个别的机器或像“深蓝”这样的个别程序对人类没有什么威胁。 |
C.人类的技艺与计算机威力同以一种创造性共生的状态一起进化。 |
D.人类有能力理解计算机,象棋在未来将由人类和机器一起来玩。 |
“深蓝”的胜利给了人类警醒和启发,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思想者”的迷惘
法兰西失尽海外的殖民地,巴黎永远是世界艺术崇敬者的麦加。罗丹的“思想者”高踞于自家庭院里,天天接待来自全世界各色人种的瞻仰与膜拜。巴黎的地铁靠近罗丹博物馆的那一站,站台两壁的张挂全部是罗丹作品的巨幅照片,是旅游广告,是民族骄傲。
出国成潮,那潮,起于贫穷落后的国度,人们涌向西方发达国家,去学习、谋生、乞讨。立志自救的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潮去潮来,换了人间。罗丹的“思想者”初次出国,首先来到北京,落座于中国美术馆,在东方人流中仍苦苦思索。
与印象主义绘画同步,罗丹冲破学院式雕刻一味精微描写对象形似的局限,毫不掩饰捏塑与劈凿的手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对象的造型特征,探求雕塑之所以独立为雕塑的本质美感。在展拓现代造型领域的同时,罗丹深深扎根于人间社会,他的美感诞生于人生的悲欢:加莱义民、地狱之门、行走的人、夏娃、娼妇、爱之吻、造物之手……雕刻家罗丹是思想者。这样一位巨匠经历了时间和地域的考验,其伟大和光芒与日俱增。曾是西方阳春白雪的罗丹,面对今日中国观众,已是满城唱和的下里巴人了。从罗丹引申发展的布尔特尔、马约、亨利•摩、杰克梅蒂……他们比罗丹走得更远,中国人民似乎尚看不真切,今罗丹既来,他们的被邀也应在期待中了。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元首访问过北京,他们百忙中大都抽空看看长城,唯有法国的蓬皮杜先生宁可不看长城,提出要看云冈石窟,当时周恩来同志陪同去欣赏了祖国的瑰宝。今日并非元首的“思想者”来京,谁来招待贵宾?我多么盼望请霍去病墓及西安博物馆的汉唐雕刻群前来陪客。与罗丹作品展同时,展出我国古代雕刻,“思想者”从未见过的这些东方古代雕刻原作,他将为之吃惊,古代东方原是现代西方的知音!被人们仰止了一个世纪的“思想者”面对一二十个世纪前的无名氏之作,他将更坠入深深的迷惘中吧?本文标题和结句两次用了“迷惘”一词。下列各项疑问中不属于文中所说的“迷惘”范围的两项是(5分)
A.霍去病墓及西安博物馆的汉唐雕刻群,为什么至今一直不被人重视? |
B.全世界艺术崇敬者的麦加,究竟应在西方还是东方? |
C.芸芸从生的悲欢离合,各色人种的瞻仰膜拜,到底因为什么? |
D.西方的阳春白雪,面对今日中国观众,为什么竟变成了下里巴人? |
E.一二十世纪前,对雕塑的本质美感怎么会理解得那么深?第四段,作者说“盼望”请汉唐雕刻群前来陪客。下列各项中对作者这种盼望做出正确解释的一项是(3分)
A.汉唐雕刻群比云岗石窟的历史更悠久,成就也更高。 |
B.“思想者”并非元首,只有艺术家或艺术品适宜作陪。 |
C.汉唐雕刻群能反映罗丹在艺术上的某种探求。 |
D.对罗丹这样的艺术大师理应向其展示我们东方的艺术珍品。 |
第三段反映了作者对罗丹艺术成就的评价。请把这些评价提取出来,逐点加以概括(每点不超过12字)(4分)
(1); (2);
(3); (4);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对于1983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界而言,有一个话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那就是怎样去应对和评价“现代派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派文学”在1983年以后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学标准,并以此来区分“先进文学”和“落后文学”,甚至是“文学”与“非文学”。在小说界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验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它与文学评论界在1985年左右倡导的“主体论”和“向内转”遥相呼应,似乎在一夜之间,“现代派文学”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向”。路遥相当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的文学形势此时已经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各种文学的新思潮席卷了全国……文学评论界几乎一窝蜂地用广告的方法扬起漫天黄尘,从而弥漫了整个文学界。”他丝毫没有掩饰对此的失望情绪,甚至用非常严厉的口吻批评这种现象:“对我国当代文学批评至今我仍然感到失望。我们常常看到,只要一个风潮到来,一大群批评家都拥挤着争先恐后顺风而跑,听不到抗争和辩论的声音,看不见反叛者……这种可悲现象引导和诱惑了创作的朝秦暮楚。”路遥的这些判断和批评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焦躁的“加速度”运行之中,不仅各种文学思潮层出不穷,作家的代际更替也非常迅速。
如果把路遥的这些带有情绪化的言论和他的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很容易造成一种误会,即,路遥是在刻意反抗“现代派文学”的前提下进行其创作实践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路遥对“现代派文学”当然没有“顺风而跑”的认同和承认,但也没有对之进行全盘否定。可以说,路遥对“现代派文学”的态度是相当复杂的,这从他的一些言论里面可以看出来。他说:“就我个人的感觉,当时我国出现的为数并不是很多的新潮流作品,大多处于直接借鉴甚至刻意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品的水平,显然谈不上成熟,更谈不上标新立异。当然,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这些作品的出现的意义十分重大……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文学形式的变革和人类生活自身的变革一样,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即使某些实验的失败,也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文艺理论界过分夸大了当时中国此类作品的实际成绩,进而走向极端,开始贬低甚至排斥其他文学表现样式。”
(节选自杨庆祥《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兼及1985前后“文学场”的历史分析》)下列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派文学”在1983年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坛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评价尺度。 |
B.“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验的成功以及与文学评论界的遥相呼应使得“现代派文学”很快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向”。 |
C.在路遥看来,中国当时出现的“现代派”作品不仅是在质量上不够理想,而且在数量上也不多。 |
D.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现代派文学”风潮的出现是正常的。 |
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遥认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都显得过于浮躁。 |
B.路遥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现状感到有些失望。 |
C.路遥认为当一个新的文学思潮来临的时候,应该听到批评家们抗争和辩论的声音。 |
D.路遥认为文学创作上的“朝秦暮楚”是由新的文学风潮导致的。 |
关于路遥观点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现代派文学”的复杂态度反映出路遥和当时新潮文学界不太一样的文学观念。 |
B.路遥并没有把“现实主义”和“现代派”进行简单的对立统一式的叙述。 |
C.路遥认为文学评论界“用广告的方法扬起漫天黄尘”是指文学批评带上了盲目性。 |
D.路遥对“现代派文学”没有“顺风而跑”地认同,主要是因为它排斥了一些其他文学表现样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