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国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000万两白银,一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特点和反映的时代特征。
(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3)根据三则材料,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材料二苏联虽然号称 “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
——《全球通史》
材料三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新经济政策“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中国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久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致使台湾问题没能及时解决……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使对台工作受到严重干扰……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面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论述……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实现了历史性第一次“汪辜会谈”。因李登辉和陈水扁“台独”立场干扰破坏,“海协会”和“海基会”中断联系多年……两岸政党高层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
——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
材料二……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又发表声明,宣称:“共产党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安全。”他还公开否定了美国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的立场,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合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
材料三 2008年12月17日报道美国政府15日对台海两岸正式启动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表示欢迎。另外,美国在台协会新闻组长暨发言人何志也在昨天就两岸实现“大三通”表示,美国欢迎两岸“大三通”的建立,因为这对于区域和平有帮助。何志说:“美国认为两岸互动的增强,包括台湾两岸‘大三通’的实施,对于区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有相当程度的帮助。”
——《东方日报》
材料四“我写的是一部抗争与泣血的回归史,‘两岸统一’不是人为的遐想,也不是标语式的政治口号,而是被生生割裂的海峡两岸发自生命本身的呐喊,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
——阎延文《台湾风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台湾问题的由来,分析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并概括海峡两岸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所作出的努力。
(2)阅读材料一、二、三,指出美国对台湾问题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简要分析其原因。
(3)材料四为什么说两岸统一“是历史与实现的必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包税人)在夜晚催促农民第二天早早起来干活。谁稍晚一点,哪怕家里有紧要事情,也不行,乡丁们会来揪着他的胡须又打又骂。
——埃及史学家迦白鲁谛
材料二农民的地位比用金钱买来的奴隶还要卑贱。奴隶在逼得走投无路时可能逃亡;农民则不行,他们不能轻易遗弃自己的土地,即便逃跑了,他们的主人也会把他们追回来,加倍地处罚他们。
——埃及史学家迦白鲁谛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分析农民在埃及的地位。
⑵上述材料是指埃及的哪一经济制度?试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消极影响。
⑶拿破仑统治埃及时对这一制度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8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在埃及登陆……拿破仑的真正目的是打击英国在东方的地位,但是……它也是西方对阿拉伯世界中心地区的一次文化入侵。拿破仑打击了马木路克势力,把他们的权势削弱……他除了将解释古代象形文字的科学家……带到埃及外,还给埃及带来了第一台印刷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马木路克原意是“奴隶侍卫队”,他们原是埃及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买来的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13世纪中叶,马木路克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埃及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马木路克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实力。他们生性强悍,精于骑射,为了各自帮派和家族的利益,经常进行仇杀、凶斗活动,恣意屠戮百姓、劫掠民财,是埃及社会动乱的祸源之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拿破仑入侵埃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埃及的马木路克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6分)
(3)拿破仑入侵、马木路克被消灭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之间有何关系?(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拼死厮杀的战场已经是沧海桑田,苦难的伤口也只在隐隐作痛。当我们用一个民族的诚意铸剑为犁的时候,一衣带水的邻国却在往伤口上撒盐。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各种场合拒不承认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甚至以咄咄逼人的态势挑起中日矛盾:靖国神社、教科书上、钓鱼岛、潜在的核武器……昨日的侵略与今日的扩张,让我们久久不能遗忘和释怀。——引自天涯论坛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图2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3)两场战争,结局截然相反。你认为造成图1这种场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两场战争,结局截然相反。你认为造成图2这种场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当德国总理勃兰特的惊天一跪,德国在世界人民赢得了尊重,全德国人民站了起来。尤其是法国,与德国更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然而如今的日本依然无法正视历史,中日关系渐行渐远。阅读材料二,作为中国人你有何感受?如果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角度,你想对日本政府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