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出简要评价。(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大国崛起》
材料3:17世纪,英国与荷兰为争夺海上霸权及殖民利益而先后发生三次战争。……三次战争导致荷兰经济实力下降,英国取得海上优势。——《英荷战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17世纪荷兰是如何进行殖民活动的?
(2)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7世纪的荷兰为什么能成为“海上第一强国”?
(3)根据材料3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联合省(即荷兰),在活跃的资产阶级领导下,成为强大的海上势力、主要的金融中心及享有盛名的文化中心。荷兰海船征服了各个海洋,因为它拥有勇敢无畏的“海船驾驶员”,他们掌握最先进的航海技术,熟悉当时由荷兰著名的地图绘制学校绘制的地图,并配备有优良的运输船及十分精良的武器。1602年及1621年先后成立了强大的东印度公司及西印度公司,它们逐步占领了从前由西班牙及葡萄牙独霸的地盘,从事各种商品贸易。──D.加亚尔等著《欧洲史》
材料二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哪些因素促进了荷兰航海事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海上马车夫”?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航海条例》的主要内容?
(3)联系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发了什么事件?结果如何?
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以下是两个历史片段,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文明。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
【材料一】第5表死者的遗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果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1)《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
(2)你认为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依据材料请举例说明。
【材料二】 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3)美国的1787年宪法体现的政治原则是什么?
(4)该宪法起到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死后)秦始皇完成的统一大业并没有被摧毁,中国人高兴地看到暴政结束,有些人希望退回到秦以前的无政府状态去。随之建立起来的汉朝,承袭了秦始皇建立的体制。事实上,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之久的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巳。 ——《朱子类语》
【材料三】“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秦制”是指什么?材料一从哪些角度对“秦制”做出了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其最终目的是
什么?
(3)明清时期能说明材料三中“中国的专制主义……变得更为凶暴”的史实有哪些(举一例)?这
种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 摘自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下院的辩论词
材料二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切降临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摘自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院的辩论词
材料三……不论德苏协定属于什么性质,它都不能改变英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并且决心加以履行。……我希望向您重申我的信念: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战争将是所能出现的最大灾难。……我看不到德波之间有什么问题不能够以及不应该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我们已经准备并将一直准备协助创造条件来进行这种谈判……
——摘自1939年8月22日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
请回答: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张伯伦与丘吉尔的辩论源于何事?二者的观点有何不同?
用世界大战爆发后的有关史实给以上辩论作一个回答。
与张伯伦的辩词相比较,他写给希特勒的信反映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