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中央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材料二 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2)结合材料二内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
材料三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材料四 军机处是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机密之地。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军机大臣“只供专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是皇帝集权的最好工具。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军机处设立的看法。(4分)
(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从此以后,‘申江今作不夜城,管弦达旦喧歌声;华堂琼筵照夜乐,不须烧烛红妆明。’……1908年吴淞与崇明两地使用无线电通报。”
——摘自《上海档案》
材料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报纸比书籍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更大的时效性,长江各少阅报风气的形成,……”
——摘自《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材料四“同一时期,上海居民生活日趋西化,住洋楼,着洋服,吃洋菜,乘洋轿,点洋灯,‘莫不以洋为尚’,西洋话剧、电影、歌舞乃至赛马场、夜总会、舞厅等等进入城市日常生活。”
——摘自《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1)概述近代早期上海城市近代化历程。
(2)并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
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全书》
“元丰(宋神宗年号)以前犹少裹足,宋末遂以大足为耻。”
——《辍耕录》
材料二中国近代,受到欧风美雨的影响……妇女解放运动开始于维新变法时期,戊戌维新运动倡导并一度引发了戒缠足和兴女学运动;辛亥革命兴起了以实现男女平权、争取女子参政为主要目标的女权运动;五四运动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最直接成果是大学女禁的开放、一定程度上的男女社交公开和婚姻自主的起步。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特点》
材料三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占全体代表10.4%的69名妇女出席了会议。199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进一步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保障妇女的基本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1993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妇女已占32.44%。1994年国务院各部委有女正副部长16名,全国有女省长、副省长18名。在全国517个城市中,有300多名女性当选为正副市长。 ——《中国妇女的状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提取妇女在古代社会受到种种压迫的具体信息。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妇女解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突出表现,并概括指出发生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新中国妇女地位进一步提高的表现。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开盘价30港元,较发行价13.5港元涨122%,融资15亿美元,创下中国互联网公司融资规模之最。
──《世界知识》2007年第22期
请回答:
互联网在我国的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请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阿里巴巴能够迅速发展并成功上市的原因有哪些?
读图5-14—5
图5-14—5
请回答:
(1)判断图①、图②反映的时代。
(2)图①、图②服饰、称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解释其原因。
(3)观察图③,该种服装的流行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
(4)相对于图③,图④、图⑤中的服饰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此种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5一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
年份 |
当年创刊总数 |
中国人自办报刊 |
|
总数 |
所占百分比 |
||
1895 |
7 |
3 |
42.9% |
1896 |
11 |
7 |
63.6% |
1897 |
49 |
45 |
91.8% |
1898 |
47 |
39 |
83% |
表5-16-2
*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见闻,速变通,强国势。” ……《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从1874年到1895午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外,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 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 725种,刊物的封面和内容异彩纷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一、二、三,概述19世纪末中国办报的特点。
(2)根据前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办报的特点的成因。
(3)材料四中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比前三则材料,你得出什么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