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算得上是普遍的意识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但是,对“秋”的描写也总有些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
C.美感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 |
D.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A.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理 |
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 |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
D.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
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
A.是否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C.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
D.是否承认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A.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原理 |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 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
道德评估的客观标准是
A.统治阶级的利益 | B.全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
C.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 D.人的价值 |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
A.国有企业 | B.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的总和 | |
D.以公有制和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