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山西卷)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二: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体著作。“泛爱众,而亲(接近)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等,意蕴深刻。
材料三: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冲破了封建神学对人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
材料四: 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家们开始以新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薄伽丘的文学作品《十日谈》讲述了一个风趣幽默的故事;达·芬奇在《蒙娜丽莎》画中,刻画了一个人间少妇的青春之美;米开朗琪罗在教堂巨幅画《创世纪》中创作的众多鲜活人物,释放着震撼人心的光芒。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2)概括材料二中孔子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文艺复兴的性质,归纳薄伽丘等人作品反映的核心思想。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比较孔子的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有何异同。
(5)谈谈我们可以从孔子思想中汲取哪些智慧。
【原创】九年级2班同学在开展一场主题为“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比一比】
项目 |
中国(1952年产量) |
印度(1950年产量) |
美国(1950年产量) |
钢产量(人均) |
2.37千克 |
4千克 |
538.3千克 |
发电量(人均) |
2.76千瓦时 |
10.9千瓦时 |
2949千瓦时 |
(1)上述表现反映了什么事实?我国为改变这一状况,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想一想】
1952——1965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2)说说从B点到C点,我国的农业产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出现如此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说一说】
(3)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以史为鉴,文化大革命十年通常我们称之为“十年内乱”,通过对这“十年内乱”的探究,你认为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议一议】
(4)通过对这个主题的探究,了解到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了一些弯路,出现过一些失误,请你说说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分析图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2013年是朝鲜战争结束多少周年?(2分)
(2)中国军队开赴朝鲜的目的是什么?(2分)率军入朝的司令员是谁?(2分)
(3)在抗美援朝中,涌现了无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谈一谈他们所体现出什么样的崇高精神?(2分)
(4)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结合抗美援朝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谈一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族入侵的胜利?(2分)
【原创】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新中国成立与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板块一 【独立篇】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作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自豪而又自信的经典口号。
(1)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论断。按要求完成下表。
史实 |
|
政治 |
|
经济 |
板块二 【探索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
(2)上述材料中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一种愿望?这种愿望为什么没有实现?
板块三 【改革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3)据上述材料,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口号广为流传的主要原因。
板块四 【感悟篇】
(4)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前行,虽然出现过严重失误,但最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让我们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起步】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1)我国制定了哪一计划改变了材料一中的落后现象?
【制度确立】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一组图片反映的是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什么事件?
【出现失误】
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3)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严重失误。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事件?
【拨乱反正】
材料四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复兴之路》解说词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指什么?
【以史为鉴】
(5)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为此,八年级一班的同学要以“我眼中的改革开放”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小报,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以下设计。
理论篇 |
![]() |
|
实践篇 |
改革 章 |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 A展开,农民创造了以 B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中国农业的大发展。90年代改革向城市推进。![]() |
开放 章 |
1980年,我国决定在广东省的 C、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目前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海南省。20世纪末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 ![]() |
|
成就篇 |
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133.6元,2007年增至4140元;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2007年增至13786元;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2007年超过660个。2008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 |
|
感悟篇 |
…… |
请回答:
(1)同学们试图通过“理论篇”的设计展示为改革开放指明方向的党的一系列重大会议,图一是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的会议,应该展示党的哪一次重大会议的图片?
(2)“实践篇”中“改革章”A处应填,B处应填。
(3)“实践篇”中“开放章”C处应填。
(4)请结合“成就篇”中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完成“感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