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图所示,其基本过程:
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
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
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
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
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
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
将体重和健康状况相同的若干大鼠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通过手术切除胸腺,乙组损毁下丘脑,丙组不作处理。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饲喂一段时间后,将它们同时移入寒冷的环境中,接种某病毒(抗原)使之感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组鼠有获得性免疫缺陷,不能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也非常弱 |
B.乙组鼠最先死亡是因为损毁下丘脑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不能抵抗病毒的感染 |
C.一段时间后,三组鼠的血糖浓度降低,体内脂肪分解并转化成糖元的速度加快 |
D.丙组鼠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增强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
下图是细胞的两种增殖方式染色体行为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种方式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使子细胞都含有P1、P2、M1、M2 |
B.乙种方式P1和M1、P2和M2分离,子细胞具有不同组合的染色体 |
C.利用甲种方式繁殖后代,有利于生物遗传性状的稳定和物种的进化 |
D.繁殖过程中存在乙种方式的生物,有利于种群适应环境和发展进化 |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某细菌与水绵一起制成临时装片,用极细的光束照射,若发现细菌没有趋向水绵的照光部位,说明细菌已死亡 |
B.“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可选用盛花期的豌豆花药为实验材料 |
C.通过加热和加入酶都可以降低过氧化氢分解所需要的活化能,从而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
D.“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基本步骤是:培养不定根一低温诱导—卡诺氏液固定一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
2007年5月下旬,太湖无锡水域发生严重水华现象,水体发绿发臭,对渔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下列关于此次生态灾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造成此次生态灾难的主要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 |
B.从生态因素分析,水体富营养化是外因,藻类大量繁殖是内因 |
C.此次事件将对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 |
D.在湖水中投放虾、蟹等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将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从生物圈的功能上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A.人类排放废物的增加 | B.能量输入减少,导致生态系统中能量供应不足 |
C.物质循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 D.自动净化能力被阻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