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某种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以该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总量与呼吸作用CO2的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温度(℃) |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光照下CO2吸收总量(mg/h) |
1.00 |
1.75 |
2.50 |
3.25 |
3.75 |
3.50 |
黑暗中CO2释放量(mg/h) |
0.50 |
0.75 |
1.00 |
1.50 |
2.25 |
3.00 |
下列对该植物数据表格分析正确的是
A.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20℃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40℃时,最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C.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5℃条件下,能正常生长
D.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45℃条件下,能正常生长
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
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
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
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
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
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
下图为神经元模式图,箭头代表兴奋传导方向。当人体内兴奋流经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流方向是( )
A.都是由左向右 |
B.都是由右向左 |
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 |
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
缩手现象是人体的一种神经反射,当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时会产生缩手现象(现象Ⅰ);当用手拿别人的物品被人口头拒绝时也会产生缩手现象(现象Ⅱ)。关于这两种缩手现象的分析、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现象Ⅰ的反射弧不完整,现象Ⅱ的反射弧完整 |
B.现象Ⅰ可以不要大脑皮层的参与,现象Ⅱ一定要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
C.参与现象Ⅰ的神经元比现象Ⅱ的多 |
D.参与现象Ⅰ的肌肉细胞比现象Ⅱ的多 |
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K+通透性增大 |
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一定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 |
C.在前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
D.③是突触后膜,其膜内外均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