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河北卷)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小亮以“中国的发展”为主题,搜集到以下资料,请运用资料展开探究。
(1)资料一中“帝国”是近代中国的哪个政权?马克思对该政权发展趋势的预测是什么?马克思是基于当时怎样的世界和中国形势作出这一预测的?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计8分)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论禹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⑴材料中的“千里长河”(“此河”)是指哪条河?现在它又在担负起什么新使命?
⑵材料中的“禹功”指什么历史事件?
⑶两位诗人对此交通动脉的评价有何不同?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请你仔细欣赏右边的两幅书法作品,回答问题。
(1)图1的书法属于哪个书体?作者是谁?
(2)图2的书法属于哪一书体?作者又是谁?
(3)你最喜欢哪种字体?为什么?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
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若边徽之事者,则置宣慰
司以达之。……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之。
请回答: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世祖皇帝”指的是谁?
(2)材料中的的“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方?
(3)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它对今天的中国有什么影响?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这段话最早是出自谁的名言?
(2)“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个 “人”指谁?(2分)当时有名的宰相
“房谋杜断”分别指哪两个人?(4分)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从历史上看,两国曾有着深厚的友谊,也有过深刻的矛盾。从现在来看,中日两国更是无法截然分开。中日两国已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两国的发展谁也离不开谁。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古代历史上,“中日两国曾有着深厚的友谊”的史实,指的是什么?
(2)近代以来,日本曾经深深地伤害中国,请以近代历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一战后,日本通过哪个条约取得了中国山东侵略权益?后来中国通过哪个会议收回了山东主权?
(4)20世纪70年代,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那建交的标志是什么?
(5)今天,中日关系再起波澜,日本居然决定要将原本属于中国的钓鱼岛纳入日本版图并写进教科书,这严重伤害中日两国人民的情感并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从长远利益的角度,你对中日关系有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