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在《诗经》产生近三千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贡献。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l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其毒性。这种编号为19l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
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l位感染了Plasmodium 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一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
B.《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可能是煮沸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
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 |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
E.文章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而且也暗示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分点概括。
(3)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分别指什么?试简要说明。
(4)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向往乡村的鞋匠(西班牙)布拉斯科
好事的读者可以把这个故事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前有一个鞋匠,住在自家门窗紧闭的鞋店里。所谓鞋店,不过是一间阁楼。他一边干活,一边透过仅有的一扇窗户望着太阳,也唯有这扇窗户,才给这位不幸的鞋匠师傅送来光线。
我讲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南方的一个城镇。可是普照大地的太阳,一天里只有两三个钟头的时间给穷鞋匠的家送进去一条窄窄的阳光。
可怜的鞋匠通过小窗户,遥望着蔚蓝的天空,一面做活,一面叹息,他向往着未曾见过面的大自然。
“这样的天气,能出去走走该有多好啊!”他时常大声地说。
当某位顾客给他送来住在对面的马车夫的一双肮脏的皮靴时,他总要问,“外面天气好吗?”
“好极了!四月艳阳天,不冷不热。”
鞋匠师傅的叹息更加深沉了,接过靴子,狠狠地往角落里一扔,说,“你们运气真好,星期六来取靴子吧。”
他试图用歌声来解闷,他不停地哼哼呀呀,一直唱到天黑下来:
向往自由,
而又得不到自由的人,
无异于死亡,
其实他早已不复存在了。
每天他都渴望地凝视着天空,长吁短叹,直到夜幕降临。这个不幸的人倒很喜欢黑夜,因为他那悲惨的命运使他在黑夜来临之前是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的。
一天,一个同楼住的主顾,带着一双要修的皮鞋,来到他的阁楼。见面以后,由于鞋匠向他诉苦,说他总也见不到所渴望的乡村,那人便对他说:
“是啊,加斯帕尔。所以我认为赶驴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赶驴的人?”
“对。他们来来往往,饱享着新鲜的空气,闻着芳馨的花草。他们是大自然的主人。那确实是一种最美好的工作。”
主顾走后,加斯帕尔陷入沉思,一夜没有睡着,第二天一清早下定了决心。
“让侄子照管店里的事,我要用攒下的50元钱买一头驴,做一个赶驴的人。”
于是他便照着想的做了,八天后他成了一个搬运夫。
“多么好的天啊!空气多么新鲜啊!现在才是过真正的生活,才是没有让我在那屋顶下的黑洞里枉过一生的大好时光。”加斯帕尔开始了第一次出行,他一边采撷路旁的花朵,一边放声歌唱。
他走了将近一英里,也没有见到一个人。加斯帕尔如愿以偿,成了田野的独一无二的主人。
在他拐弯的时候,突然窜出三个人来,大声喊道:“不许动!”
一个人把驴抢去骑上仓惶逃走了。第二个人抓住他,第三个人把他剥个精光,怕他追赶,又用棍子狠狠地打了他50下,打得他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要是在城里,肯定会有人听到他的呼救声,然而在这里却没人听得见。
在光天化日之下,歹徒竟敢这样胆大妄为。
他拼命地呼喊:“救命啊!救命啊!我要死了!”
将近五分钟的时候,一个农夫赶着马车打这里经过,把他救起来,用毯子裹上,拉进城去,送到他家门口。
他的侄子和邻居见状大惊,纷纷前来寻问,但他一言不发,有许多天没有听到他讲过一句话。
有一天下午三点多钟的时候,楼梯上忽然传来要到乡间去旅行一趟的声音:“咱们一会儿就动身。”
“多好的天气!叫表兄也一块去吧!”
加斯帕尔一个人呆在阁楼里,轻蔑地抬头望了一眼天空说:“天气好!挨一顿狠揍就更妙了!”简要分析文章开头画线部分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加斯帕尔这一人物形象。
文章开头说“好事的读者可以把这个故事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请你根据加斯帕尔的故事,联系现实生活,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得到的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博弈与中国形象
傅守祥
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曾提出“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文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深刻,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在网络传播十分发达、信息流动空前畅通的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碰撞异乎寻常的激烈,文化的交融也异乎寻常的宽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全球化已然渗透到了文化领域之中,有别于传统的人类文化发展范式,开始展现出新范式的雏形。人们普遍担忧的文化同质化问题,正在通过政府间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共同努力,转化为所谓“多元共存”的政策行动。与此同时,文化的冲突和竞争却前所未有的频繁和激烈,为捍卫文化权利和争夺文化利益的较量甚至在意识形态基本相同的国家间展开。
在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边界都难以作为永恒的参数来界定我们的社会和文化身份,动态的跨文化认同悄然崛起,同时,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也带来了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关系取向。在当今时代,中国仁爱和恕道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差异的敏感、包容、接纳、欣赏的态度的和谐取向具有普遍意义,它们将在跨文化交往中会发挥独特的作用。
实际上,每种文化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每种文化形态都应当自觉地将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放在同等水平上进行比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强势的当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优势为他们实行文化霸权找到了理由。他们认为自己经济发达的原因就在于其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的先进性,因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向他们看齐;而且,物资和技术上的强势也为其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后盾和技术支持。
当今世界文化的趋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同国家的人越来越爱穿相同牌子的衣服、住相同风格的房子、用相同的交通工具甚至爱吃相同的快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挖掘本土文化的个性、光大文化的“中国元素”是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作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组成部分,“中国元素”代表的是全球化大潮中的“中国形象”,它包孕着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与现代、物性与神性,它容纳了中国文化形态的自然与人文、日常与信仰。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元素”将为中国文化承担起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时代使命。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化国家,虽然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但是在全球化影响下也难免遭受外来强势文化的侵蚀,锻造文化的“中国元素”是一条捷径却非坦途。
为了发展和壮大自己,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也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纳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时代氛围下,我们应该将培养跨文化公民意识的能力当作未来全民教育的中心任务。为了在新形势下开创中国文化外交的新局面、将文化的资源优势全面转化为竞争优势,必须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在微观层面,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产业层次;二是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先进文化、引领中国形象等,提升民族文化的国际地位,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崭新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立。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文化作为“大国”的四大标志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其重要性起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
B.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信息流动的空前畅通,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异乎寻常的激烈,交融也异乎寻常的宽泛。 |
C.在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由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边界难以作为界定我们的社会和文化身份的参数,动态的跨文化认同悄然崛起。 |
D.中国仁爱和恕道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及其对差异的包容、接纳、欣赏态度等在跨文化交往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
E.作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组成部分的“中国元素”,将承担使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时代使命。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全球化渗透到文化领域后,人们普遍担忧的文化同质化问题正在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转化为“多元共存”的政策行动。 |
B.意识形态基本相同的国家间也展开了为捍卫文化权利和争夺文化利益的较量,可见文化的冲突和竞争在全球化时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 |
C.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有先进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因而经济其发达,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向他们看齐。 |
D.不同国家的人在衣、食、住、行上表现出的越来越多的共性追求,反映了当今世界文化趋同之势愈演愈烈。 |
如何理解“锻造文化的‘中国元素’是一条捷径而非坦途”这句话的含义。
联系全文,概述如何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来提升中国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1)秋天来了,山野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里外表抹上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2)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穗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这一穗金黄注定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了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寒风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结束,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卸下戏装,洗去铅华,走在街市上,纯粹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一个人不能在戏台上待着太久,生活被理想化了,虚饰的成分让人忘了本质的部分,想不起戏台是临时搭起的,谢幕之后就要瓦解。
(3)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上开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经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他们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忠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透着一种惬意。看来,只有希望不落空,眉宇间才有笑意。
(4)一本书在春风、夏雨中展开,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画上了句号。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白日瞳孔里也跃动着两团火焰。在乡村写作,笔下透着蔬笋气,节奏也比上一个章节慢了。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辉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态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
(5)秋风残照下的文字要比温润阳春时的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的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6)渐渐成为一个晚秋爱好者。从枝头泛黄到飘落,抵达地面时已呈现着冬日的节奏。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草草作一幅小品,荒率、清寒,透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是清朗的。一些被春日的繁枝茂叶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和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我仍然记得在秋日里修订春日里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7)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他们止步于初秋。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中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文章第1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情趣,试从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加以赏析。
结合全文内容,概括“秋日的灯盏”的含义。
试探究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1)段中有关螳螂划浆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秋日独特的韵味,作者观察细致独到,用词准确,描写生动传神。 |
B.第(3)段最后一句:“看来,只有希望不落空,眉宇间才有笑意”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 |
C.最后一段作者说“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表明作者是相信宿命的。 |
D.文中主要采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运用虚实结合等表达技巧,语意隽永,读来耐人寻味,令人回味无穷。 |
E、在作者眼中,秋日是安静而美好的,拥有着将生命发挥至极致的美。文中的秋日既是指自然之秋,也是指人生之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面对形象,不能单凭理智来理解,还要通过感性的形式,通过感情和想象来进行感受和感知。
虽然美都是形象,但形象却不一定都美。那么,什么样的形象才是美的呢?虽然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终极性的答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美的形象是自由的形象。它除了能够给人带来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之外,还能给人带来自由感。相比之下,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是自由的形象。
首先,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能自觉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环境适合和满足人的需要。人类越进步,越要改造自然,越不受环境的支配,越能取得更多的自由。自由越多,人就越能够充分展示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使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展现出来,全面地对象化,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真正自由的人。自由的理想与美的理想变为一致,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尽可能地对象化,转化为生动活泼而又自由的美的形象。
其次,自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人,就是自由的人。人一旦掌握了客观规律,会使客体的规律符合人的目的,实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这时,客体就不再是人的局限,而是为人所用,人在客体中发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感到了自由。原始人看到闪电,认为是天神发怒,因而恐惧,感到不自由。可是,现代人由于认识和掌握了闪电的规律,获得了自由,看到闪电,不仅不会感到恐惧,反而能够欣赏它们的美,人要欣赏美,也必须首先获得自由。如果一个人内心不自由,不能自觉地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因而也不可能真正进入审美的状态。因此,美既要有外在的自由,也要有内心的自由。对艺术家来说,既要有创造环境的自由,不受外力的干涉,又要有艺术家的独创性。在这里,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既是美的规律,又是自由的规律,二者一致,美的形象就都成为自由的形象。
最后,从艺术创作和人类的审美欣赏来说,美的形象更是自由的形象。如,姜白石写的《疏影》,歌颂梅花的美。很多诗人也写过梅花。那么,怎样从大家都认为美的一般性的感觉中解放出来,自由地加以转化,使之成为姜白石自己的感受,从而写出梅花独特的美呢?他经过自由的想象,把梅花想象成昭君,想象成昭君“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于是,姜白石的思想解放了,他所歌颂的梅花的美也解放了,获得了从来没有人写过的新内容。由此看来,美的创作过程,正是客观现实中的美自由地揭示其新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质的感性形式也被精神化,变成自由的形式,用来自由地表现人的本质力量。所以说,美的形式是自由的形式。至于艺术形式,更是艺术家通过对物质形式的种种障碍的不断克服所进行的自由创造。齐白石一笔下去就有一只虾在纸上活起来,是由于他对物质形式的束缚有了最大程度的克服,因而能够自由地创造出美的形式。
(摘自蒋孔阳主编的《美学原理》,有删改)关于“美是自由的形象”,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是需要人们通过感情和想象来进行感受和感知的形象,它能给人带来自由感。 |
B.只有自由的理想与美的理想变为一致才能创造出美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是自由的。 |
C.美是人们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内心获得充分自由之后才能欣赏到的形象。 |
D.美是一种形象,艺术家只要有创造环境的自由,不受外力的干涉,就能创造出这种形象来。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什么样的形象才是美的形象还没有终极性答案,但美的形象是自由的形象这一点是明确的。 |
B.人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获得更多的自由,这样就有利于充分展示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 |
C.人的本质力量尽可能地对象化,能使自由的理想与美的理想变为一致,从而创造出美的形象。 |
D.姜白石写《疏影》,说明了美的创作过程是客观现实中的美自由地揭示其新内容的过程 |
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与美给人们带来的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相比,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
B.获得内心的自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是一个人能够欣赏美的唯一条件。 |
C.原始人和现代人对闪电的感受不同,是因为原始人不是自由的人,而现代人则是。 |
D.艺术家只有最大程度地克服物质形式的束缚,才能够自由地创造出美的形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泉之灵林子
①十月。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从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汩汩生长,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铭。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铧嘴类似都江堰的鱼嘴,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平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的安全。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年11月30日)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②段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简要赏析③④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结合全文看,“地泉之灵”的“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最后一段说“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给你怎样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