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底,毛泽东说:“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要使它成为地上的,合法化的,可以雇工。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这叫新经济政策。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政,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
A.私营经济能保留竞争机制,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
B.俄国新经济政策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C.需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
D.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家市场才有益于国计民生 |
某大臣力排众议,主张积极改革,强调:“文明输入国不必自傲,文明输出国也不必自卑,某一个文化为别国所吸收,这种输入品即为吸收者所拥有。譬如人吃猪肉,消化后变成人的血肉,谁能怀疑吃猪肉的人,他的血肉是猪的血肉而不是人的?”这位大臣最可能出现在()
A.唐代 | B.宋代 | C.明代 | D.清代 |
一部小说中有下列的情节:“海港都市中,大蒸汽船带来许多远洋的新奇货物,街上有许多新式建筑,而城中商家贩卖许多外国商品,有一种自鸣钟,吸引了居民的注意。一家著名的药材店新装了电灯,许多客人感到非常惊喜。”上述描写的物件中最足以判断这部小说写作确实时间的是()
A.电灯 | B.新式建筑 | C.大蒸汽船 | D.自鸣钟 |
19世纪末,有人说:“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座等邻邦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对待邻国之办法,不必因其为邻邦而稍有顾虑,只能按西洋人对此类国家之办法而对待之。”请问这段话作者的国籍是()
A.日本 | B.英国 | C.俄国 | D.中国 |
某国在1801年时人口不到九百万,到了1851年时增加一倍。除了数目增加外,结构也有重大改变。1801年时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之中,到了1851年,城居人口占了一半,再到1911年时,变成了五分之四。下列符合这样叙述的国家是()
A.英国 | B.法国 | C.德国 | D.美国 |
18世纪一位英国学者针对圈地运动前后的变化指出:“过去小土地所有者和小租地农民,靠自己耕种土地的产品和公有土地上放养的羊、家禽、猪等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几乎不必向市场购买,如果土地落到少数大租地农场主手中,他们就必须为别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而且不得不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因为将有更多寻找职业的人被赶到城市里去,城市和手工业工场将会扩大。”对上述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A.圈地运动使农民流离失所,为英国社会带来动乱,直接导致英国王权的解体 |
B.圈地运动使农业支离破碎,成为英国社会的重大难题,延缓工业革命的发生 |
C.圈地运动使生活物质仰赖市场供应,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工业革命打下基础 |
D.圈地运动使农村劳动力移向城市,对之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构成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