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的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
B.“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这首军歌应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 B.北伐战争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遵义云开迎曙色,毛公舵稳展奇谋。”是作者创作图3油画的主题。对其中“曙色”的理解正确的是
A.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
B.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C.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D.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
某展览主要由“危难中奋起”、“打响第一枪”、“南征下广东”、“转战上井冈”、“八一精神永放光芒”等章节组成。与这一展览主题直接相关的是
A.八路军 | B.中国工农红军 |
C.新四军 | D.中国人民志愿军 |
某论文里有关键词:国共合作、广州、国民革命军、“打倒列强,除军阀”。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武昌起义 | B.北伐战争 |
C.抗日战争 | D.解放战争 |
1919年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与这场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A.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 B.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C.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