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
| A.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
| B.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
| C.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 |
| D.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 |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
| B.以俄为师,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
| C.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
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 )
|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
| B.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
|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
|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
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 ( )
| A.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
| B.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
| C.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
| 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
据学者研究,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33%,居世界第一。不过,这个光鲜的数字背后隐藏的危机很快就爆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及其后一系列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
| A.封建制度 | B.重农抑商 |
| C.闭关锁国 | D.腐败无能 |
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80年)六月一日敕:“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勒百日内毁拆。至九月二十日,京兆尹严郢奏:坊市邸店旧楼请不毁。”这表明当时 ( )
| A.城市的实际区域逐渐向城外扩展 |
| B.城市空间出现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
| C.城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出现突破 |
| D.政府拆除城市违章建筑进展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