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拟定该条文的核心目的是 ( )
| A.确保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B.维护列强在该地区商贸利益 |
| C.镇压该地区人民的反抗 | D.控制政治中枢实施间接统治 |
马克思评价巴黎公社的领导者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赎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对以上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
| B.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 |
| C.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 |
| D.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
西方学者评价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Britain is probably closer to the revolution than any 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这是因为()
| A.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 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
| C.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 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处理国家关系时“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苏联渐趋解体 | 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
| C.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 D.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这一论断()
| A.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
| B.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 C.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
| D.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 |
1978年4~5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外经贸部的干部访问香港;5月,北京成立了一个国务院下属的港澳事务办公室;外经贸部副部长也在当年12月访港,期间促请港督麦理浩访问北京。这一连串举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将解决香港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 B.认识自身落后以解放思想 |
| C.发挥香港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 D.借鉴香港现代化成功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