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中外学者各不相同,甚至有的观点针锋相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写到: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却说: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材料二 黑格尔(1822年)认为: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统的政府。……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伏尔泰却赞赏中国的政府组织结构:“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伏尔泰《风俗论》)
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
(说明:可以赞成或反对,也可提出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人由于对历史的非常不了解而在产业革命中寻找资本主义的起源。当人们进一步研究这种起源时,这种起源就随着向后推移:它也许同商业和货币一样古老,或者同穷富之间的区别一样古老。大工业制度所特有的东西就是资本用于商品生产以及资本在这种生产过程中的形成本身:这就是资本家阶级的存在,资本家阶级本质上就是工业上的一个阶级。
——(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业革命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民办报刊开始一般是依托于社团或学会,这个时期的舆论基本上还是一种自主性的言论表达,到了后来,很多有明显政治目标的政党直接创办报刊,这时候的报刊舆论就直接服务于宣传的需要了。
…… ……1929年12月29日的(《大公报》)社评《国府当局开放言论之表示》写道:“查党国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多少有承袭苏联式或法西斯式理论之趋势,将完全置全国言论界于党部指导管理之下,而绝对统一之。其所谓统一,非仅言论已也,纪事亦然,故其理想的境界,为全国报纸言论一律,纪事亦一律,当局谓黑,则俱黑之,谓白则俱白之,其所是否者是否之,是此种制度下之报纸,其职责乃完全为当局作政策之宣传,不复含自由宣达民隐之意也。”
——唐小兵《清议、舆论与宣传:清末民初的报人与社会》
材料二在国民党统治的情况下,报纸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传递新闻信息的功用,因为国民党并未全面限制报纸获取新闻的渠道,并不特别限制报道新闻的范围,各报自然就可以各显神通找到“新闻”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较大的报纸也就容易在此基础上形成有特色的新闻分析的言论。而在共产党政权下,报纸被视为阶级斗争的武器,和党用以宣传、教育、组织群众的工具,其传递新闻信息的功能被大大弱化了。且什么信息可以传递,什么信息不可以传递,也有了严格的规定。
——杨奎松《新中国新闻报刊统制机制的形成经过》
材料三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四人帮”掌控的官方媒体淡化悼念活动。2月23日,福建省刘宗利在福州市贴出大字报《“阿斗”的呼声》,历数“四人帮”罪状,震动福州。2月26日,福州大学机械系教师厉海清在福州市东街口贴出《天仙子·葬志》词一首,表达了对林彪、“四人帮”的痛恨。3月9日,贵阳制药厂李洪刚等七名青年工人,在贵阳市贴出《对目前形势和新的任务的几点看法》的大字报。3月11日,福建三明市农机公司赵大中在三明市贴出题为《论扩大共产主义思想宣传——批判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张春桥》的大字报。
——摘编自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
(1)例举两份晚清时期政论性报刊及其依托的政治团体名称,评价材料一中“党国”“过去”的新闻政策?
(2)指出材料二中“共产党政权”的新闻政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报刊业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
(3)指出材料三中“大字报”出现的背景,评价“大字报”这种传播媒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那些大声地宣布他们已“一劳永逸地铲除那个疯狂的竞争制度”的劳工领袖们,正是在宣布个人自由的毁灭。要么是由非人为的市场纪律控制的那种秩序,要么是由少数个别的人的意志指导的那种秩序,两者之间只能任择其一,除此之外,是没有其它可能的。那些一定要摧毁前者的人,在有意无意之间助长了后者的建立。在那种新秩序里,即使有些人或许会吃得好些,每个人无疑会穿得整齐些,但大多数英国工人到头来会不会因为其领袖中的知识分子奉送给他们一个危及他们个人自由的社会主义学说而感激他们,这是值得怀疑的。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
材料二 世界各国资本家梦想在苏联恢复资本主义的最后一点希望——“神圣的私有制原则”正在破灭,正在化为泡影。被他们看作资本主义滋养料的农民正在大批地离开被颂扬的“私有制”旗帜而走上集体制的轨道,走上社会主义的轨道。…… ……斯大林同志说:“现在,集体农庄庄员要成为生活富裕的人,只需要一件事情,就是在集体农庄里诚实地工作,正确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正确地使用耕畜,正确地耕种土地,爱护集体农庄的财产。”
——(苏)《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而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加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
(1)材料一发表时英国经济政策正在酝酿哪一变化?评价变化后的政策?
(2)材料二中“私有制”破灭的方式是什么?分析其影响。
(3)材料三中建立“新经济体制”的目标何时提出?评析经济体制中计划与市场的合理关系。
国家政治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观察下面三幅图
材料三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四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民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他还表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1)据材料一,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
(2)说明每一幅图反映的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5分)
(3)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制定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的?(3分)
(4)温总理的报告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特征?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秦认为,继毛泽东模式后,形成了邓小平模式。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不断进行修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体现的改革思想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首先,社会主义不是贫困,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其次,要发展生产力。第三,要改革开放,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对发展生产力有用的东西。第四,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因此,就必须坚持四顶基本原则。邓小平本人把他的上述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据《世纪大讲堂》整理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述邓小平模式。
要求: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史论结合,叙述通顺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