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5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二 到五十年代中期,美苏经过实施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敌对政策和措施,终于酿成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军事组织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
——牛军《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沃尔特·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材料四 二十一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程广中 汪徐和《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后及后冷战时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二次大战后到五十年代中期,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六七十年代,又有什么新变化?(4分)
(3)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材料三的作者为什么说冷战仍在继续?据材料四,分析个别大国还能在世界上建立霸权吗?请说明理由。(5分)
(4)综合上述材料,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欧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重大影响?

“货币和商品,正如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样,开始并不是资本。它们需要转化为资本。但是这种转化本身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这些情况归纳起来就是: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须相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的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力的出卖者。”
--马克思《资本论》
回答:(1)你认为劳动力的出卖价值和劳动出卖价值相等吗?请用材料中的原话说明。
(2)“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实际上分别指什么人?
(3)材料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二: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回答:(1)材料一中提出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中国的三大发明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3)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15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期,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出现了那些新变化?
(2)此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有何影响?
(3)此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方面,出现了那些新特点?这些特点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