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这一原则”是指
A.不结盟原则 | B.睦邻友好原则 |
C.“一国两制”原则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美日同盟为基础的“多边自主外交”;加强美日关系,同时在中国和苏联之间采取“等距外交”;以美日合作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由此,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日本迈向政治大国进程中的灵活性 | B.美日关系仍是日本外交的核心重点 |
C.日本渴望以独立身份展开自主外交 | D.美国逐渐放松了对日本的外交制约 |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
C.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
D.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昧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主要条件是
A.“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
B.海上霸主地位的逐步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
D.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 |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先进,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它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A.法律至上原则 | B.对公民权的尊重 |
C.自由公正意识 | D.人文主义精神 |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邦,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