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 | 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
C.玉米、高粱、大豆、甘蔗 | 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 |
贵糖集团以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模式建立了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如上图)。读图,回答25-28题:该循环经济产业链最适宜推广的省区是:
A.广西 | B.湖南 |
C.黑龙江 | D.山东 |
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社会行为是:
①大力购买家用轿车 ②使用再生纸 ③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用布袋购物 ⑤垃圾分类处理⑥大量使用聚乙烯快餐盒 ⑦采取各种节水措施
A.①②③⑤ | B.②③④⑤ | C.②④⑤⑦ | D.②④⑤⑥ |
当前,影响该类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推广,走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之路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A.资源 | B.人们观念和政策 | C.水源 | D.技术 |
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生存、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
B.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 |
C.很多地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
D.人口基数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读“美国农业分布图”,回答21-24题:美国是世界最大商品谷物生产国,其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分布于沿海的广阔平原,受太平洋的影响,气候温和湿润 |
B.美国商品谷物农场都是国有的,受国家扶持 |
C.中部平原人口稠密,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
D.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学为农业提供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和先进的农业技术 |
图中带标号的四个地区中,种植粮食作物相同而播种时间不同的是:
A.①与② | B.②与④ | C.①与③ | D.③与④ |
影响图中①附近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气候 | B.交通 | C.市场 | D.土壤 |
若将④处优良的粮食作物品种引入我国,最适合的地点是:
A.华北平原 | B.辽河平原 | C.三江平原 | D.长江三角洲 |
读“中国人口变化情况”表,回答18-20题:我国人口出生率1965年的37.9‰到1994年的17.7‰,其主要原因是:
A.经济的快速发展 | B.自然环境的改善 |
C.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 D.国家政策 |
从表中的数据分析,中国人口增长的模式发生最明显的改变是从:
A.人口总数超10亿开始的 | B.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开始的 |
C.从死亡率下降到10‰开始 | D.从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0‰开始的 |
就2003年的数据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方面最大的问题可能是:
A.人口基数大 | B.人口自然增长率太高 |
C.人口出生率太低 | D.人口死亡率太高 |
右图外围虚线所示的箭头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而且愈演愈烈。据图,完成14-17题:人类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外在表现主要是:
①新材料应运而生 ②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
③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④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我国藏北高原上某些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A.土地因此荒芜导致荒漠化 | B.生态破坏 |
C.藏羚羊尸体腐烂,污染大气 | D.水土流失加剧 |
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上述矛盾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 | B.人类可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 D.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
世界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A.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过大 | B.草场退化和沙漠扩张 |
C.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 D.洪涝灾害频繁 |
以下资料摘自联合国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11-13题:
迁出国 |
数量(万人/年) |
迁入国 |
数量(万人/年) |
中国 |
30.3 |
美国 |
110.0 |
墨西哥 |
26.7 |
德国 |
21.1 |
印度 |
22.2 |
加拿大 |
17.3 |
印度尼西亚 |
18.0 |
英国 |
13.6 |
菲律宾 |
14.4 |
澳大利亚 |
8.3 |
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 B.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
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 | B.更多的休闲时间 |
C.更优的自然环境 | D.更高的收入 |
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
B.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 |
C.减轻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
D.加重迁出地的环境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