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瞳 人 语
  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脱不持仪节。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清明前一日,偶步郊郭。见一小车,朱茀绣幰,青衣数辈,款段以从。内一婢,乘小驷,容光绝美。稍稍近觇之,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炫神夺,瞻恋弗舍,或先或后,驰数里。忽闻女郎呼婢近车侧,曰:“为我垂帘下。何处风狂儿郎,频来窥瞻!”婢乃下帘,怒顾生曰:“此芙蓉城七郎子新妇归宁,非同田舍娘子,放教秀才胡觑!”言已,掬辙土扬生。生眯目不可开。才一拭视,而车马已渺。惊疑而返。觉目终不快。倩人启睑拨视,则睛上生小翳;经宿益剧,泪簌簌不得止;翳渐大,数日厚如钱;右睛起旋螺,百药无效。懊闷欲绝,颇思自忏悔。闻光明经能解厄,持一卷,浼人教诵。初犹烦躁,久渐自安。旦晚无事,惟趺坐捻珠。持之一年,万缘俱净。忽闻左目中小语如蝇,曰:“黑漆似,叵耐杀人!”右目中应曰:“可同小遨游,出此闷气。”渐觉两鼻中,蠕蠕作痒,似有物出,离孔而去。久之乃返,复自鼻入眶中。又言曰:“许时不窥园亭,珍珠兰遽枯瘠死!”生素喜香兰,园中多种植,日常自灌溉,自失明,久置不问。忽闻此言,遽问妻:“兰花何使憔悴死?”妻诘其所自知。因告之故。妻趋验之,花果槁矣,大异之。静匿房中以俟之,见有小人自生鼻内出,大不及豆,营营然竟出门去。渐远,遂迷所在。俄,连臂归,飞上面,如蜂蚁之投穴者。如此二三日。又闻左言曰:“隧道迂,还往甚非所便,不如自启门。”右应曰:“我壁子厚,大不易。”左曰:“我试辟,得与而俱。”遂觉左眶内隐似抓裂。少顷,开视,豁见几物。喜告妻,妻审之,则脂膜破小窍,黑睛荧荧,才如劈椒。越一宿,幛尽消;细视,竟重瞳也。但右目旋螺如故。乃知两瞳人合居一眶矣。生虽一目眇,而较之双目者,殊更了了。由是益自检束,乡中称盛德焉。
异史氏曰:“乡有士人,偕二友于途,遥见少妇控驴出其前,戏而吟曰:‘有美人兮!’顾二友曰:‘驱之!’相与笑骋,俄追及,乃其子妇,心赧气丧,默不复语。友伪为不知也者,评骘殊亵。士人忸怩,吃吃而言曰:‘此长男妇也。’各隐笑而罢。轻薄者往往自侮,良可笑也。至于眯目失明,又鬼神之惨报矣。芙蓉城主,不知何神,岂菩萨现身耶?然小郎君生辟门户,鬼神虽恶,亦何尝不许人自新哉!”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尾缀:尾随。
B.目炫神,瞻恋弗舍夺:丧失。
C.稍稍近之觇:窥视。
D.友为不知也者伪:虚伪。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方栋思过自新表现的一组是(3分)()
①经宿益剧,泪簌簌不得止②懊闷欲绝,颇思自忏悔
③久之乃返,复自鼻入眶中④旦晚无事,惟趺坐捻珠
⑤由是益自检束⑥乡中称盛德焉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人方栋很有才气,但禀性轻浮好色,每次见到路上的女子就有轻薄尾随,意欲调戏。
B.清明节前的一天,方栋在城郊看到一位骑马的女子,于是上前调戏,被该女子下毒手报复,方栋双目被扬进沙土失明,他痛悔不已 。
C.方栋静心思过,早晚无事就诵经修性,一年后万念俱灰,不料在眼中修炼出两个小人来。
D.蒲松龄评论说,那些轻浮之人往往自取其辱,确实可笑,方栋就因此遭鬼神报复。鬼神虽然险恶,但也允许别人改过自新。

(1)婢乃下帘,怒顾生曰:“此芙蓉城七郎子新妇归宁,非同田舍娘子,放教秀才胡觑!”

(2)由是益自检束,乡中称盛德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注:西汪著名游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B.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遗留下来的式样
C.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随
D.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见:显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用“/”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开,正确的—项是

A.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面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B.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C.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3)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日:‘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证确的一项是()

A.家之与家之相篡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贼:偷窃
C.何以易之易:改变
D.胁息然后带胁:收敛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

穆衍字昌叔,河内人,徙河中。第进士,调华池令。民牛为仇家断舌而不知何人,讼于县,衍命杀之。明日,仇以私杀告。衍曰:“断牛舌者乃汝耶?”讯之具服。
后知淳化,耀之属县。衍从韩绛宣抚陕西,遇庆卒溃乱,衍念母在耀,亟谒归,信宿走七驿。比至,庆卒尝戍华池,知衍名,不敢近。时诸郡捕贼兵粮糒无以给,遂擅发常平仓,且惧得罪。衍曰:“饥之不恤,则吾丘将为庆卒矣。”衍考课为一路最。
元丰中,种谔西征,参其军事。谔第赏,以死事为下。衍曰:“此非所以劝忠也。”力争之。谔还入塞,诏往灵武援渭、庆两军。将行,衍曰:“吾兵惰,归未及解甲,安能犯不测于千里外哉?”谔乃止。同幕畏罪,阳谢衍曰:“师不再举,君之力也。”衍识其意,曰:“全万众之命,以一身塞责,衍无憾焉。”
元祐初,大臣议弃熙、兰,衍与孙路论疆事,以为“兰弃则熙危,熙弃则关中震。唐自失河、湟,西边一有不顺,则警及京都。今二百馀年,非先帝英武,孰能克复。若一旦委之,恐后患益前,悔将无及矣”。议遂止。改陕西转运判官,金部、户部员外郎。
熙河分画未决,诏衍视之。还言:“质孤、胜如据两川美田,实彼我必争之地,自西关失利,遂废不守。请界二垒之间,城李诺平以控要害,及他城堡皆起亭障,以通泾原。”明年,遂城李诺,名曰定远。三迁左司郎中。
绍圣初,以直秘阁为陕西转运使,加直龙图阁,知庆州,徙延安,又徙秦州,未行而卒,年六十三。敕河中官庀其葬,后追录不弃兰州议,官其一子。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一,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衍念母在耀,亟谒归    亟:多次
B.比至,庆卒尝戍华池比:等到
C.同幕畏罪,阳谢衍阳:假装
D.三迁左司郎中迁:升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体现穆衍“才识过人”的一组是(  )(3分)
①衍命杀之 ②信宿走七驿 ③饥之不恤,则吾丘将为庆卒矣
④兰弃则熙危,熙弃则关中震 ⑤熙河分画未决,诏衍视之 ⑥及他城堡皆起亭障,以通泾原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穆衍善于断案。在任华池令的时候,一百姓的牛的舌头被仇家割断了,却不知是谁干的,穆衍设下妙计,抓获了割断牛舌头的人。
B.穆衍能应时而变。当各个郡县抓捕乱贼的士
兵没有粮食供给,其他人又害怕承担罪名时,穆衍挺身而出,私自打开粮仓救济士兵。
C.穆衍体恤士兵。种谔的军队刚打完仗回到塞内,就接到命令去支援其他军队。穆衍认为兵卒疲惫懈怠,回来后还来不及休整,不应前去。
D.穆衍不人云亦云。大臣提议放弃熙州、兰州,穆衍力排众议,认为熙州和兰州绝不能放弃。后来,穆衍去世时,皇上还为他不放弃兰州而追加记录他的功劳。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谔第赏,以死事为下。衍曰:“此非所以劝忠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一旦委之,恐后患益前,悔将无及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兴臧寿恭眉卿、乌程严可均铁桥两先生者,同籍湖州,同时号通经博学,顾极不相能。杨太守岘(xiàn),臧先生高席弟子,亦尝从严先生游。一日,太守自长兴归,舟泊城外,邻舟有命酒独酌者,视之严也。诘何自,以实对,诧曰:“是邨夫子,堪若师乎?”他日,太守叩臧先生:“严某如何人?”曰:“粗能讽《三字经》。”《三字经》者,学童初入塾试讽者也。文人相轻,不意经生亦然。
文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亦尝从严先生游游:交往。 B.太守叩臧先生 叩:询问
C.粗能讽《三字经》讽:婉言劝告 D.顾极不相能能:友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