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图是某家族遗传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据查I-1体内不含乙病的致病基因。

(l)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2)I-1的基因型是____   ,I- 2能产生_  _种卵细胞,含ab的卵细胞所占的比例为_   _。
(3)从理论上分析,若I-l和I-2再生女孩,可能有____    种基因型,____    种表现型。
(4)II-7和II-8婚配,他们生一个患甲病孩子的几率是____  
(5)若II-7和II-8生了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那么他们再生个正常男孩的几率是_   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请回答:
(1)某生物小组为验证生态系统各种成分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锥形瓶三个,分别标记为1、2、3号,均加等量的水,3号加少许河泥,再在1、2、3中加入同样的金鱼,2、3号加入等量的金鱼藻,均用橡皮塞塞紧,然后放在阳光下。

记录结果如下表所示:

瓶号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周)
3
11
25

① 2号和3号锥形瓶相比较,2号锥形瓶中的金鱼存活的时间较短,主要说明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
两个锥形瓶的实验结果相比较,说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
③该实验的无关变量为(最少答出两项)
(2)请继续设计实验探究阳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步骤:
第一步: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第4号锥形瓶,第4号锥形瓶的设计处理应该与号锥形瓶作对照。
第二步:
第三步:观察记录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
推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3)下面甲、乙两图表示两个不同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其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图,这是因为

机体的稳态依赖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及免疫调节。调节中“信息分子”起重要作用。图示不同的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分析以下不同调节过程中的信息分子和其传递方式:

(1)下丘脑在人体水盐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若人体失水过多,调节途径以下两种方式:a.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神经传导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引导人体主动饮水。此兴奋传导过程中突触小体释放的信息分子是____________。
b.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能同时经传导后作用于垂体后叶,后者释放的信息分子是
____________,通过血液运输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水的重吸收。a、b两方式分别属于图中的___________方式(填图中数字符号,顺序不能颠倒)。
(2)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有一调节方式是下丘脑分泌的信息分子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信息分子是____________,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仅考虑这一调节途径,属于图中的___________方式(填图中数字符号)。
(3)正常人饭后,胰静脉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细胞分泌的,它之所以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识别激素的

分析回答下列工、Ⅱ两个小题。
I.番茄植株有无茸毛(A、a)和果实的颜色(B、b)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在茸毛遗传中,某种纯合基因型的合子具有致死效应,不能完成胚
的发育。有人做了如下四个番茄杂交实验:
实验1: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2:1
实验2: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
果=3:1:3:1
实验3:甲番茄植株×乙番茄植株→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
果=2:2:1:1
实验4: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

(1)番茄的果实颜色性状中,果是隐性性状。致死合子的基因型是
(2)实验1子代中的有茸毛红果番茄的基因型有种,欲进一步确认,最简便的方法是
(3)实验2中甲、乙两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依次是
(4)实验3中两亲本的表现型分别是
(5)实验4产生的子代有4种表现型,理论上其比例应为,共有种基因型。
(6)在生长环境适宜的情况下,让实验2子代中的有茸红果番茄植株全部自交,所得后代个体中出现有茸毛黄果的概率是
Ⅱ.有人在一个数量足够多的油菜群体中偶然发现了一株矮秆植株,为了探究其原因,他依次进行了如下实验:
I.让这株矮秆油菜自交,后代植株均表现为矮秆。
II.将实验I得到自交后代分别作父本和母本与正常油菜杂交,获得F1植株。
III.将F1植株自交,得到的后代植株形成F2群体。在所有的F2群体中,正常植株与矮秆植株的比例均为3:1。
IV.取实验II获得的F1植株,分别与正常亲本植株、变异亲本植株杂交,观察其后代的表现型。
(1)实验I的目的是
(2)实验者试图通过实验II来判断
(3)根据实验III中F2群体的表现型,能够得出结论。
(4)实验IV是为了

I.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在我国广州举行,我国运动键儿勇夺199块金牌为祖国争处荣誉。下表是某运动员在一段时间内血液中所含乳酸溶液的变化情况。

时间/分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血液中乳酸浓度(mg/cm2
5
5
5
40
70
90
80
60
40
35
25
23
20

(1)若该运动员在非剧烈运动时血液中乳酸浓度是5mg/cm3,那么从表中可以看出,运动员的无氧呼吸从分钟时已经明显增强,第分钟时血中乳酸浓度出现下降。
(2)运动员在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主要与血液中的物质发生反应,起到缓冲作用,从而维持了血液pH的相对稳定。
(3)与赛前相比,运动员血液中某些激素的含量在比赛中会发生变化,例如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它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其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下丘脑及垂体分泌相应激素具有作用。
(4)呼吸商是指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呼吸怍用所释放的CO2和吸收O2的分子数之比。运动员在剧烈运动时,若分解的有机物全都是糖类,则呼吸商的值为
Ⅱ、右图表示小麦叶片在夏季晴朗的一天内(0至24时)CO2吸收量的变化情况。

(1)图中C点时小麦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是;图中E点与C点相比,单位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3化合物的产生量
(2)据图分析可知,小麦光合作用开始的时间是点,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是
(3)若C点和F点小麦叶片合成葡萄糖的速率相等,则C点和F点相比,呼吸强度较强的是点。
(4)若要探究“图中E点时刻环境条件”对小麦叶片与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影响的差异,有人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

组别
材料
实验条件
CO2吸收速率
1
小麦
叶片
图中C点时刻条件
a
2
图中E点时刻条件
b
3
玉米
叶片
图中C点时刻条件
c
4
图中E点时刻条件
d

①表中“图中E点时刻条件”主要是指条件。若实验测得c≈d,则说明
②有人认为上述实验方案可去掉1、3组,由2、4组直接比较就能得出结论。你认为呢?为什么?

某生物实验小组为“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

(1)利用甲、乙试管来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可以探知酵母菌是否进行___
_____呼吸,其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利用丙、丁试管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用石蜡油密封酵母菌和葡萄糖液,防止试管上部空气中O2进入反应混合液,为实验提供无氧条件。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葡萄糖溶液进行____________处理,然后再加入活化的酵母菌。
(3)请根据以上实验装置,预期可能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