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岛屿等高线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据图判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中人口规模最小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K、L是计划在甲、乙两城市之间修建一条高速公路的规划线路,参与讨论的人意见主要有
以下四种,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选K线路,甲到乙的行车里程比L线短,总体工程量小,行车时间也短 ②选L线路,行
车里程虽长一点,沿等高线修建,地形平坦,工程量小,且工程难度小 ③选L线路,道路通
车后能够连接更多的居民点,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④选K线路,恶劣天气对交通影响比L
小,道路安全系数大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关于该岛屿降水分布及其成因叙述错误的是
| A.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东北(或东)部降水多,西南(或西)部降水少 |
| B.岛屿东部位于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少;岛屿西部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多 |
| C.该岛屿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时间分布: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
| D.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气候温和多雨 |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据此回答以下问题。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 B.资源总量 |
| C.人均物质消费量 | D.人口数量 |
我国下列地区中,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 A.青藏高原 | B.云贵高原 |
| C.新疆南部 | D.珠江三角洲 |
下图是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由图可知20世纪 ()
| A.甲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乙国 |
| B.中期,甲、乙两国人口总量已达到最大 |
| C.末期,乙国每年新增人口数量多于甲国 |
| D.初期,乙国老龄人口多是因为死亡率高 |
根据两国人口的变化可推断()
| A.甲国有大量人口迁入 | B.甲国的环境承载力提高 |
| C.乙国城市化问题凸显 | D.乙国的劳动力可能较少 |
下图为我国上海市人口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2002年到2003年上海市的人口增长率为
| A.3.96‰ | B.-3.2‰ |
| C.5.99‰ | D.-5.8‰ |
下面左图为“我国2008年某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状况图”,右图为“我国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图”,读图回答问题。
关于左图中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 B.人口数量增长较缓 |
| C.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 D.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
左图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最接近右图中的()
| A.Ⅰ阶段 | B.Ⅱ阶段 |
| C.Ⅲ阶段 | D.Ⅳ阶段 |
下列地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亚马孙平原 | B.黄土高原 |
| C.巴西高原 | D.恒河平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