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量筒量取水,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水的体积
A.小于11毫升 | B.大于11毫升 | C.等于11毫升 | D.无法确定范围 |
下列操作和目的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操作 |
目的 |
A |
将一小片pH试纸润湿后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试纸上 |
测定某溶液的pH |
B |
CO还原Fe 2O 3时,先通CO,后加热 |
防止发生爆炸 |
C |
先将胶头滴管挤压,再伸入试剂瓶中吸取液体 |
保证滴管的胶头部分也充满液体 |
D |
将水沿烧杯壁缓缓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
稀释浓硫酸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农业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选种。实验室配制100g该溶液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实验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⑤③ |
B. |
②中需称量NaCl的质量为16.0g |
C. |
选用10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
D. |
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
根据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
对比两个试管中的实验,可探究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 |
B. |
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CO 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 |
C. |
甲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乙试管中的铁钉不生锈,说明只需与水接触铁钉就会生锈 |
D. |
向盛有NaOH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烧杯中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H 2SO 4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 |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丙为沉淀,则甲、乙中一定有一种物质是碱 |
B. |
若丙为气体,则甲、乙中一定有单质 |
C. |
若丁为水,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
D. |
若甲、丁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设计 |
A |
分离粗盐中混有的泥沙 |
溶解、过滤、蒸发 |
B |
除去MgCl 2溶液中的少量MgSO 4 |
加适量的BaCl 2溶液,过滤 |
C |
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钠 |
加过量的稀盐酸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
D |
比较Zn、Cu、Ag的金属活动性 |
将Zn和Ag分别放入CuSO 4溶液中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