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老师组织学生们以欧洲为案例进行探究。下面是他们探究时使用的地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归纳欧洲地势特点及说明这种地势特点对欧洲气候的影响。
(2)根据A、B两地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比较两地气候差异。
(3)根据A地的气候特点和地形,推测当地的河流主要水文特征。
(15分)读我国东部某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简要说明该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发生的变化。(6分)
(2)分析阶段II中,化学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9分)
(2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布拉马普特拉河发源于我国西藏,上游叫雅鲁藏布江,在印度阿萨姆邦境内与其他两河合流后始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河水易于泛滥,流域内年降雨量约在1778毫米左右,多集中6~10月初,3~5月偶降小雨。流域内粮食以稻米为主,手工插秧的方式应用普遍。
材料二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及高哈蒂气候资料图
(1)结合该地气候特点分析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水文特征。(6分)
(2)试分析每年10月到次年5月该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6分)
(3)说明制约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农业发展的因素及应对措施。(15分)
近年来,北海污染严重,据图分析北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向西拓展,欧亚大陆之间的贸易沟通变得规则、有序,逐步形成“丝绸之路”。罗马人很快就加入到这条商道中,丝绸成为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古罗马市场上丝绸曾有每磅12两黄金的天价。
(2)分析我国丝绸远销西方的主要原因。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自吴越时期,为了便于蓄、灌、排和区间运输,人们在杭州、嘉兴、湖州地区筑东西向的“横塘”、南北向的“溇港”,逐步形成了“横塘纵溇”的水系结构。
(1)说出“横塘纵溇”修建前该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并从气候角度分析其成因。
杭嘉湖地区植桑养蚕历史悠久,塘边植桑,桑叶喂蚕。与北方蚕区一年养蚕2~3次相比,本区一年养4~5次。桑蚕养育工序复杂,需投入较多的劳力。唐朝以来,丝绸业一直是该区域的特色产业。
(2)分析杭嘉湖地区养蚕的有利条件。
(3)简述下图所示农业循环生产的过程,并说明其对环境问题的有利影响。
杭嘉湖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水文化、稻作文化、渔文化、丝绸文化。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崛起,杭州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银行,引进文创意专业人才,使得杭州在两岸42个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排行中位居第4。
(4)说出促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优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