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卖 酒 者
魏 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 ① 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 ② 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③ 。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 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 ④ ,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 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 ① 平事:评议事情。 ② 子母:利息和本金。 ③ 责券:求取借据。
④ 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君何为 数 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
B.事连 吾侪吾侪:我辈 |
C.能偿者 捐 其息捐:舍弃 |
D.贫者 立 券还之立:订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
① 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② 吾侪保甲贷乙金
③ 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④ 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 尽取所偿负还之 ⑥ 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2)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至齐悼惠王时,曾参为相;礼下贤人,请通为客。
初,齐主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二人丑之,相与入深山隐居。客谓通曰:“先生之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齐国莫若先生者。先生知梁石君、东郭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通曰:“诺。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与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于曹相国。”乃见相国曰:“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幽居守寡不出门者,足下即欲求妇,何取?”曰:“取不嫁者。”通曰:“然则求臣亦犹是也,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愿足下使人礼之。”曾相国曰:“敬受命。”皆以为上宾。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谋举兵畔之。畔:伴随,跟随
B;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强:坚决
C.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举:指出
D,里妇夜亡肉。亡:没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①臣请乞火于曹相国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C.①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②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
D.①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②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郭先生、梁石君是齐国的英才。当初跟从田荣作乱,是迫不得以的。 |
B.有人知道蒯通知人善用,显贤进能,所以希望他能向曹参推荐梁石君、东郭先生两人 |
C.蒯通将“怒而逐”里妇的“亡肉家”比喻成当时的执政者,认为是当时的执政者逼东郭先生及梁石君人深山隐居,故蒯通用“束请火于亡肉家”的做法套用在向曹参推荐这两个人才的方法上,是行之有效的。 |
D.蒯通认为没有“卑节下意”以求做官的东郭先生、梁石君与“幽居守寡不出门” |
的妇人相类似,令人敬服,应重用他们。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躶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史记•陈丞相世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官:管理, |
B.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察:观察 |
C.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让:让……说 |
D.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距:抗争 |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②诚臣计画有可采者
③信者固多心乎④项王不能信人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说明陈平受汉王责问原因的一组是
①居家时盗其嫂②事魏不容,归楚不中,亡归汉③尊官之,令护军
④信者固多心乎⑤受诸将金⑥得请骸骨
A.①② | B.②③ | C.④⑤ | D.⑤⑥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①。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严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人,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②夫举大幸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子亦死,继迁子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宋史•吕端传》
【注】①军:宋代行政区域。②事见《史记•项羽本纪》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与:参预 |
B.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少:多少 |
C.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坚:坚强 |
D.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寻:寻找 |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保安军奏获其母。②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③上戒君勿言于端乎?④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A.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也相同。 |
B.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相同。 |
C.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不同。 |
D.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不同。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吕端身为宰相,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不论边鄙常事还是军国大计,都认为不可不知。 |
B.吕端认为凡是干大事业的人是不顾他的亲属的,就如当年的汉高祖对待刘太公的态度一样,因此对待悖逆之人李继迁更应如此,只是处理的方法宜更妥善些。 |
C.吕端认为杀人不是上策,只会徒结怨仇,令“戒凶逆”的愿望适得其反。 |
D.吕端善待他人的看法得到太宗的首肯。最后继迁的儿子纳款请命,不能说不是吕端计谋的成功。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咸淳十年,大元兵大举伐宋,似道督诸军出次江上,以立信为端明殿学士、沿江制置使、江淮招讨使,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立信受诏不辞,即日上道,以妻子托爱将金明,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遂行。与似道遇芜湖,似道拊立信背哭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立信曰:“平章、平章,瞎贼今日更说一句不得。”似道问立信何向。曰:“今江南无一寸干净地,某去寻一片赵家地上死,第要死得分明尔。”即至,则建康守兵悉溃,而四面皆北军。立信知事不可成,叹曰:“吾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终为国一死,但徒死无益耳,以此负国。”率所部数千人至高邮,欲控引淮汉以为后图。
已而闻似道师溃芜湖,江汉守臣皆望风降遁。立信叹曰:“吾今日犹得死于宋土也。”乃置酒召宾佐与诀,手为表起居三宫,与从子书,属以家事。夜分起步庭中,慷慨悲歌,握拳抚案者三,以是失声,三日扼吭而卒。
《宋史•汪立信传》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 B 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C.欲控引淮汉以为后图。 D.夜分起步庭中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妻子托爱将金明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B.①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遂行。 ②(成名)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
C.①终为国一死,但徒死无益耳。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
D.①乃置酒召宾佐与诀。 |
②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段写了汪立信“受诏”“上道”“立志为国捐躯”“至高邮”的言或行,或详写,或略写,塑造了汪立信忠心爱国的形象。 |
B.汪立信在大元兵大举伐宋之时,爱国心切,受委任后即日上道,没有接受妻子的挽留。 |
C.似道问及立信准备到什么地方去,立信表示要死在一处属于赵家的土地上,可见立信一心念及祖国土地的完整。 |
D.立信听闻似道已兵溃芜湖,江汉守臣的表现也令人失望,知道大势已去,立下决心以身殉国。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设渔者对智伯
柳宗元
智氏既灭范、中行,志益大,合韩、魏围赵,水晋阳。智伯瑶乘舟以临赵,且又往来观水之所自,务速取焉。
群渔者有一人坐渔,智伯怪之,问焉,曰:“若渔几何?”曰:“臣始渔于河,中渔于海,今主大兹水,臣是以来。”曰:“若之渔何如?”曰:“臣幼而好渔,始臣之渔于河,有魦、鱮、鱣、鰋①者,不能自食,以好臣之饵,日收者百焉。臣以为小,去而之龙门之下,伺大鲔②焉。夫鲔之来也,从鲂鲤数万,垂涎流沫,后者得食焉。然其饥也,亦反吞其后。愈肆其力,逆流而上,慕为螭龙③。及夫抵大石,乱飞涛,折鳍秃翼,颠倒顿踣,顺流而下,宛委冒懵,环坻溆而不能出。向之从鱼之大者,幸而啄食之,臣亦徒手得焉,犹以为小。闻古之渔有任公子者,其得益大。于是去而之海上,北浮于碣石,求大鲸焉。臣之具未及施,见大鲸驱群鲛逐肥鱼于渤澥之尾,震动大海,簸掉巨岛,一啜而食若舟者数十,勇而未已,贪而不能止,北蹙于碣石,槁焉。向之以为食者,反相与食之,臣亦徒手得焉,犹以为小。闻古之渔有太公者,其得益大,钓而得文王,于是舍而来。”
智伯曰:“今若遇我也如何?”渔者曰:“向者臣已言其端矣。始晋之侈家,若栾氏、祁氏、卻氏、羊舌氏以十数,不能自保,以贪晋国之利,而不见其害。主之家与五卿,尝裂而食之矣,是无异魦鱮鱣鰋也。脑流骨腐于主之故鼎,可以惩矣,然而犹不肯寤。又有大者焉,若范氏、中行氏,贪人之土田,侵人之势力,慕为诸侯,而不见其害。主与三卿又裂而食之矣脱其鳞鲙其肉刳其肠断其首而弃之鲲鲕遗胤④莫不备俎豆是无异夫大鲔也。可以惩矣,然而犹不肯寤。又有大者焉,吞范、中行以益其肥,犹以为不足。力愈大而求食愈无厌,驱韩、魏以为群鲛,以逐赵之肥鱼,而不见其害。贪肥之势,将不止于赵。臣见韩、魏惧其将及也,亦幸主之蹙于晋阳。其目动矣,而主乃慠然,以为咸在机俎之上,方磨其舌。抑臣有恐焉,今辅果⑤舍族而退,不肯同祸;段规⑥深怨而造谋,主之不寤,臣恐主为大鲸,首解于邯郸,鬣摧于安邑,胸披于上党,尾断于中山之外,而肠流于大陆,为鱻薧⑦,以充三家子孙之腹。臣所以大惧。不然,主之勇力强大,于文王何有?”
智伯不悦,然终以不寤。于是韩、魏与赵合灭智氏,其地三分。
注释:①魦鱮鱣鰋:即小鱼、鲢鱼、鳝鱼、鲇鱼②鲔:鲟鱼和鳇鱼的古称。③螭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④胤:后嗣,后代⑤辅果:人名,原为智伯瑶同族,认为智伯必导致智姓灭亡,因而声明脱离智姓,改姓辅。⑥段规:韩康子的大臣,曾受智伯瑶的侮辱,深怀怨恨。后来智伯瑶久攻晋阳不下,段规首先发难,杀了智伯瑶。⑦鱻:鲜食。薧:干食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折鳍秃翼,颠倒顿踣踣:跌倒 |
B.去而之龙门之下,伺大鲔焉伺:窥探 |
C.北蹙于碣石,槁焉槁:干枯 |
D.鬣摧于安邑摧:折断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向之从鱼之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B.闻古之渔有太公者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
C.其目动矣,而主乃慠然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D.若之渔何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明背景,作为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的智伯,灭了范氏、中行氏之后,又向赵襄子索地,遭拒绝,于是他胁迫韩、魏共围晋阳。结尾与开头呼应,智伯被韩、魏、赵灭亡。 |
B.魦鱮鱣鰋因“好臣饵”被捕获,大鲔因“慕为螭龙”最终只能绕着暗礁浅滩转动,大鲸在一口吞掉了几十条大鱼后仍不免枯死,文章前半部分说鱼是为下文喻理作铺垫。 |
C.文章第三段将栾氏、祁氏、卻氏、羊舌氏与魦鱮鱣鰋,范氏、中行氏与大鲸,晋伯与大鲔类比,以鱼之贪而得死,喻人之贪而取败,于描写、议论中蕴含深刻哲理。 |
D.文章借渔者之口,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对贪鄙之徒作了十分形象的描写,意在说贪得无厌不知满足者,就如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样,自己也免不了被人吞并或消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