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谓“近代化”是指中国社会由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 ,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国家自强, 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请回答:
(1)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各是什么?
(2)材料二中“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你认为主要指哪些政治派别?(最少三个)
(3)回首中国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俄国二月革命 戊戌变法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个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三次大变化。请回答:
材料一

图一签署《凡尔赛和约》图二华盛顿会议图三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
材料二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
——(美)杜鲁门1945年4月16日致国会咨文
材料三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
——摘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下
请回答:
(1)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材料一中三幅图片,请判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什么?
(2)二战后美国为何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材料二反映出美国有何战略企图?
(3)“冷战消失”的标志是什么?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多元化特点”?

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由孤立、隔绝逐渐走向联系和开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造成了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斯描述英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时写道: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一些跨国公司生产与采购的情况简表

大众公司
汽车的部件来自四大洲的20多个国家。
西门子公司
5万多个产品的部件来自130多个国家。
雀巢公司
所属的分公司遍及世界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有8500多种产品在100多个国家销售。

材料四美国本土生产的香蕉虽然仅占世界总产量的0.02%,但其水果跨国公司却控制了世界66%的香蕉供应。20世纪90年代,欧盟委员会给予欧洲生产商的香蕉优惠政策,使美国公司的香蕉进入欧洲面临关税、配额和销售的障碍。美国跨国公司成功地说服了美国政府将欧盟委员会的香蕉政策告上世贸组织法庭,世贸组织两次制定规则反对欧盟的做法,但欧盟却不愿意完全遵守,只是对其香蕉政策做一些修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各种大发现”指的是什么?“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最早与哪一航海家密切相关?(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试从交通工具革新的角度分析英国形成这一地位的可能性。
(3)根据材料三,说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5)综上所述,你怎样认识“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摘自《史记》商鞅语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唐·李白【古风】组诗第三
材料三:世界主要大国位置图,如下图所示

材料四:19世纪中期,明治政府决心进行改革,C国(见上图)专门派人远赴欧美。经过考察学习后,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积极向西方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兴办工业企业。
材料五: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群情激动,他们给光绪皇帝上了一封奏疏,要求拒和、迁都、变法。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关系?
(2)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写出A、B、C三国的名称。
②A、B、C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否相同,为什么?
(3)①材料五中的“条约签定”指的是哪个条约?
②此“条约签定”和材料四有何联系?
③材料五中的“他们”指的是哪个派别?
④这个派别的诉求最后结果怎样?
(4)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2分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注:指器物方面)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材料二:“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康有为
材料三:毛泽东曾回忆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材料四: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即在于启蒙……先驱们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被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作家,常常有着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感受,于是苦闷、彷徨、感伤,但俄国革命的成功却带来另一条走向光明的康庄大道。
(1)①材料一所说“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指的是什么?
②请列举一位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
(2)①依据材料二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哪方面的内容?
②该学派后来掀起一场救亡图存的实践活动的名称叫什么?
(3)①材料三中的横线应该填上的杂志名称是什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
②为什么胡适、陈独秀能成为毛泽东的模范?
(4)①据材料四,“五四文化思潮”发生的时间是何时?
②“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即在于启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①四则材料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②综合以上材料,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道路上有何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古代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改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和社会进步
材料一:

图一 铁农具图二筒车
材料二:

图一图二图三
材料三:中国古代一定时期的对外海禁变化示意图

(1)①材料一中的生产工具最早分别出现在我国的什么历史时期?
②这些生产工具出现并广泛使用的共同作用是?
(2)①材料二图一中的人物有什么发明成就?
②材料二中图二是什么发明?
③材料二中图三的人物在哪一行业上有突出的成就?
④我国古代科技在何时到达顶峰?
(3)①材料三中的第二次海禁主要反映哪个朝代的什么政策?
②图中“限单口通商”中的“单口”指的是?
③该政策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4)中国古代科技经济长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后却逐渐落后于西方,以史为鉴,对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