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
A.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
B.它给人的日常生活带来重大变化 |
C.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
D.科技竞争推动国际经济格局调整 |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这种调整主要表现在
A.缩小了美欧经济的差距 |
B.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
C.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 |
D.为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创造了条件 |
下列四幅图片是人类在现代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应该为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③②①④ | D.④①②③ |
戈尔巴乔夫进行政治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
A.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发展 |
B.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
C.适应西方“和平演变”的需要 |
D.解决苏联日趋尖锐的民族分离活动 |
20 世纪50年代以来,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都进行了社会经济改革,从其改革的内容看,体现了
A.资本主义国家抛弃了市场经济理论转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
B.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完全抛弃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
C.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已经不存在矛盾斗争 |
D.东西方两种社会经济制度都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地走向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