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以后的中国人提供了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的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的演说
材料二 ……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
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同盟会革命方略· 对外宣言》
材料三 我同盟会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以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1912年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 (一)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含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国民党一大宣言》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所谓的“三样目的”内涵,所谓“至完美的国家” 是什么意思? 分析材料二、三,你认为民族独立的任务是否已经完成?结合史实说明原因。
(2)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较之前有哪些新的发展?从孙中山个人品格方面考查其原因是什么?
2005年4月29日连战在北犬演讲时提到:“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请结合国共两党历史上两次合作及其结果的有关史实。写一篇《和则两利 斗则两伤》历史小论文。 (注意:①观点明确。紧扣主题,。②史料充分,史论结合。③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④不得超过l00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的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克:“首先必须要有欧洲
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它们来互相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既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苏兹贝克《七大洲风云四十年》
请回答:
(1)戴高乐总统在对记者的谈话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2)为了走向联合之路,西欧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3)西欧的崛起和联合自强对欧洲、美国及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109年间,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一直都存在着。试从外因方面来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美国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有人说,它又是各方力量妥协的结果,各方在围绕哪三对矛盾上进行妥协?有人说,它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的过分集中,1787年宪法是怎么解决权力的过分集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在我国,提起“宰相”,可谓无人不知,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选自历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2 废除宰相制度15年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
材料3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4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汉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1792年)特旨裁之。——历史教学参考书
请回答:
(1)从秦到元,宰相有何权力?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
(2)宰相制度废除后真的如明太祖所说那样“稳当”吗?若不是,明朝后来在政治上出现了什么问题?试分析宰相制度废除的利弊。
(3)分析张居正为何“不能逃众议”的原因。
(4)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有何区别?这对加强皇权起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