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老顾问
刘荣昌
去年秋天,我和妻想买个实木书柜,就特别邀请早已退休赋闲在家的老木匠父亲给做个参谋。在一家还算高档的家具城里,看到一件松木的三门书柜样子不错,价格也算公道。
父亲走向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向我和在场的服务员提了个问题:为啥好好的板子要锯开再粘一下?我告诉你们啊,是因为木头都会膨胀收缩,那个力量是很大的……父亲自问自答。老人很兴奋的样子,又趁机给我们几个讲了不少木材、木器和工艺的知识。
显然,服务员听得很认真,她告诉我自己是这家刚刚开业两个月的家具厂的老板娘。就在付完款要离开时,她请我们等一下。打了个电话后,笑眯眯地请父亲坐在展厅里的沙发上,说道:“大爷,看您确实是专家啊,我们这小厂正需要一位这样的顾问。您不用干活,只要每个月去一次就行,给大家指导一下。厂子就在近郊,我们去车接您,开车也就半小时。您看今天大哥也在,能不能定下来?现在的像您这样真行家太难找了。虽说现在都是机械化生产,但有您把关,工人们的水平肯定会大大提高。”
见我在一旁没言语,老板娘接着说:“至于工资,一个月开3000块,您看行吗,老爷子?”
我和父亲没有准备,但看人家说得很诚恳,并且父亲也确实对自己的老本行很感兴趣,钱多钱少倒是小事,只要老人舒心就好啊。
我低声和父亲说:“爸,要不咱就先去一次看看,行就干不行就算,回头我和您一起去。”
第二天,人家的迈腾车来了,我特意请半天假陪父亲去那家木器家具厂。
牛厂长,也就是那位服务员的丈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陪着父亲在车间里转转。老人似乎又回到了他劳动的那个岁月,每每看到干活儿的工人,总要停下来,大声和他们交谈,并且指出技术上的一些小问题。
看得出来,父亲是那种一丝不苟、严谨精细的老技术工人,厂长对他也是满意的,而刚开始投产的这个小厂,正需要这样的人把关。
于是敲定了工作安排:每月15日牛厂长派车去接父亲当顾问,下午送回来,去时给3000元现金,单位如有紧急任务需要父亲技术指导,一天加1000元……
从此,父亲开始了一月一天的“再就业”。在他上班那天,如果我单位事情少,就会在下午主动去接父亲。后来,我慢慢也和工厂里的师傅们熟悉了。父亲一次和我说:“那些年轻人干活太粗、不认真,但咱拿了人家的钱,就尽量把好关。总的来说,这个工作我挺喜欢,指导人家也是提高自己,挺有成就感。”
不过,就在昨天,牛厂长给我打来电话:“老爷子这几个月真是帮了大忙了,工人们都说技术长进了不少,对老爷子一个是感谢一个是敬佩。可考虑老人岁数大了,再有现在市场不大景气,我们想歇业一段时间,从这月开始,老爷子不用来了。以后啥时候复工,再请他继续来指导吧。”接着,厂长又说了不少客气话。
放下电话,我坐下来思考怎样和父亲说明这件事情。是厂子真的歇业了还是父亲的指导有啥问题?或者想减薪?好奇心促使我走出办公室,驱车去那里看看。
远远望去,厂里仍是一片热火朝天。我下车走近一位认识的工人,递给他一支烟。他停下手中的活儿,跟着我走到空场处,笑呵呵地说:“老顾问还好吧。”
我说:“对这份工作他可重视了,每月14号总是不忘告诉我妈多做点饭,第二天好带上。老人是从以前过来的,就是讲究认真仔细,讲究不能丢手艺。”
那位年轻人轻轻吐出一口烟儿:“大哥,像老爷子这样干活如今不行了,要讲成本啊。说实话,要真像他要求的那样丁是丁卯是卯地干,我们竞争不过人家啊。”
这下,我顿时明白了牛厂长为啥委婉辞退父亲,但我该怎样向“老顾问”去说明呢?
(2014年9月8日《羊城晚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注重前后的铺垫、照应。“父亲一次和我说:‘那些年轻人干活太粗……’”表明父亲的观念和工厂的理念存在矛盾,为下文工厂辞退父亲做了铺垫。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老板娘邀请父亲是的热情,老板辞退父亲时的虚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
C.小说的牛厂长虽然出场不多,但却是一个关键人物,正是他邀请“父亲”和辞退“父亲”的举动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
D.小说中的“我”来到工厂查看时,“工人笑呵呵地说:‘老顾问还好吧。’”表明“父亲”依靠自己的技术赢得了工人的普遍认同。

E.小说结尾工人的话反映了深刻的主题,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为了生存,很多经营者在注重成本与注重质量的选择面前主动却也无奈地选择了前者。
(2)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塑中父亲的形象。
(3)请简要分析“我去工厂”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4)小说的结尾说:“我该怎样向“老顾问”去说明呢?”“我”为难的原因是什么?反应了“我”怎样的心理?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根据目前最权威的语言学流派的看法,人类一生下来就有认识和形成语言的遗传天赋。这一定意味着,我们有接受一切信息的基因,有着一条条特殊的、人类所特有的DNA,能够认知语句的意义。如果真是这样,这就意味着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讲,人脑能产生词类以外的东西也是预先编码的。
这种观点跟一个非常古老的观念相符合,那就是,对于意义的理解力似乎在我们一生下来就植入了我们的大脑。我们一生下来就带着一些模板,随着生命的继续,把所有适合的东西都嵌入这些模板。我们积累信息,就像细胞积累能量一样,当我们碰巧找到一个与感受器直接匹配的事实,那么,我们的大脑深处就发生一次爆炸,那一观念突然扩大,收拢,充满新的能量,并开始复制。有时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爆炸,摇撼了一切,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想像受到了震动。
我们的生活靠的是把能量转换成话语,加以贮存,再以受控爆破的方式释放出来。没有语言的动物做不来这样的事。它们办事局限于一锤子买卖。它们也像我们一样,东游西荡寻找与假设相符的事实,但当感受器碰着对号的事实时,只有嗒的一声响。如果没有语言,像弹簧一样卷曲在信息里的能量就只能使用一次。
用言语从一处向另一处传播重要信息时,模糊性似乎是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成分。为传达意义,经常需要有一种微弱的奇异感和扭曲感,没有语言的动物和细胞做不到这一点。淋巴细胞表面被按种别跟踪抗原,不能派该细胞去寻找完全不同的抗原;当蜜蜂使用偏振光追踪蜜源,像我们看手表一样观察太阳时,它不能分心四顾,去发现一朵花的动人魅力。只有人的大脑能这样做,面对被跟踪住的信息,也还能骋目他顾,不断寻求新的、不同的旨趣。
假如我们没有感知所有语言的字词所具有的这种模糊性和奇异性的本领,我们就无法识别意义中多种声部的层次,我们就会整年整月坐在石墙上抬眼望着太阳出神。的确,那样我们就会永世使用那二十六个字母讲讲柴米油盐,大概还会达到能够闲聊的程度,却不大可能从简单的词语进化到巴赫式的复调。人类语言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防止我们停留在手边的事情上。
(节选自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信息》)
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与感受器“直接匹配的事实”的一项是
A.与基因的预先编码相一致的信息
B.大脑深处连锁反应后产生的信息
C.动物寻找到的与假设相符的事实
D.蜜蜂使用偏振光而追踪到的蜜源
2.下列表述中,对“它们办事局限于一锤子买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接受信息后,不会将信息的内涵转换成话语贮存,在遇到与之相关的具体或抽象的信息时,也不会使用语言传达意义。
B.动物只会东游西荡寻找与假设相符的事实,不会将接受到的信息复制贮存,并使用它去发现与假设不相符的事实。
C.动物只会追踪和与感受器对号的信息,并一次性地使用这些信息,不会将信息的内涵转换成话语贮存起来。
D.动物接受信息后,在大脑中对该信息做连锁反应的判断与想像,但不会将信息的内涵转换成话语贮存起来。
3.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一生下来就有的遗传天赋是认识语言,这是目前最权威的语言学流派的观点。
B.事实上人类能够欣赏巴赫式的复调音乐,也是基因预先编码的遗传天赋使然。
C.语言的模糊性可能是用言语传播重要信息时,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成分。
D.语言是人类从认知简单的、具体的信息的意义进化到认知复杂的、抽象的意义的前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笕记
刘鸿伏
笕是另类生存环境的标志。它只属于遥远而深密的山乡,以及山乡平常却奇异的人与事。笕是山乡的血管,枝枝丫丫、宛宛曲曲地从山上伸延到村庄的每家屋檐下,在水声和鸟声、花影和云影中将自然造化与人间烟火连接,将不变的岁月与变幻的人生连接。
城里人往往一到乡下就会惊讶于乡间村落如丛生的蘑菇都依偎在山之麓、河之滨,炊烟袅荡,鸡犬声相闻,不由得要生出几分感喟和羡慕。城里人从乡居的瓦屋炊间发现诗意,山里人在瓦屋阡陌间寻求生计,两种心态,却是一般人生。
在水边山脚这些瓦屋茅檐下,除了少数有财力者自掘水井之外,一般人家都以木桶从河边担水回家供人畜饮用。但挑水毕竟是一件很费体力的苦活,家里没有壮年男子,一般就面临水的难题。加上后来河水水质变坏,已很难直接饮用。
河水既难以直接饮用,当然就不能不另想法子解决。乡人的智慧,最终就体现在“笕”上了。
很显然的,笕与竹子有关,在山区常见的笕,都是用很粗壮的楠竹制成。在山上找一股极好的泉水,最好是岩隙中汩汩涌出且终年不断的“岩浆水”这种“岩浆水”出自岩石之中,水质清洌甘甜,冬则暖,夏则凉。煮菜烹茶,味道远胜城里人享用的矿泉水。找到了上佳的泉眼之后,乡人便将大竹一端埋入岩石下,引接泉水,如果水离家近,则大竹三五根相接即可引水入厨房大水瓮中,如城里自来水一样,极其便利。但有那水源甚远的,则需十数根大竹相接,长达数里的竹笕,穿岩过林而来,很是壮观,如大水管一般从泉眼处连绵延伸至屋檐下,泉水哗哗泄出,冒着凉气,成为山村中独有的景致。
竹有清香,且可千年不腐,如秦汉的简牍历漫长岁月而坚实如新。山间竹笕接引泉水既很卫生,又能保持原有水质和味道,就地取材,不需花费钱财。家家竹笕,户户泉声,清凉岁月在雁声虹影中缓缓流逝。
在城市久居,先饮自来水,泡绿茶则败了茶味,煮鱼虾则失其鲜味。后来自来水因了河流污染的加剧,难达卫生饮用标准,水中遂又多了些消毒水及漂白粉的味道,愈发难下咽。于是城里兴起了纯净水、矿泉水。牌子挺多、挺杂,到底弄不清哪家是真,哪家是假。
因为这些缘故,就不能不让人怀念起山村的家家竹笕,户户流泉了。
很长一段时间,城里人是瞧不起乡里人的,城里人有物质上和心理上优越感。但于今却有些变化,城里人很有些向往乡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了。山村的青山绿水,草地丛林以及瓦舍板桥,呈现出一种平和安谧的诗意,空气清新,氧气充盈,菜蔬没有公害,鸡是土鸡,鸭是土鸭,味道绝对比城里的好。总之,乡村在城里人看来,是极有利于身体健康,所以便对乡里后切有了前所未有的兴趣。首先是一批大款提了大钞到乡下筑乡间别墅,有人还办了农庄;后来的发展到大批城里人在双休日或节假日携妻挈子、呼朋唤友到乡间休闲,到“农家乐”吃土菜。再到后来,便成时尚,农舍田园之间,汹涌起绿裙红裤,让人疑惑这些候鸟一样匆匆来去的城里人在吃了土菜、吸足了乡间氧气之后,是否真的就体健心舒了。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城里人特别留意和在乎的,还是山间蜿蜒而来的那些响着泉声的竹笕。他们饮过之后,发觉比自家的纯净水或矿泉水口感好多了,看着乡里人用这样好的泉水煮饭菜、洗衣洗澡、喂鸡喂猪,就既羡慕又嫉妒。笕中的甘泉永远如琴音一样响在乡村,不需钱买,正如清新的空气一样。山里人受了城里人酸溜溜的赞美之后,就会有人说:我们不仅用矿泉水洗澡,还用矿泉水浇灌田地呢。算你们有福气,今天就用矿泉水帮你们洗汽车呀。
矿泉水洗过车之后,城里人就会煞有介事地在竹笕旁留一个影,将照片拿回家告诉孩子:这叫笕,笕就是这个样子。孩子当然不屑,说:好土!
(选自《散文》2005年第7期,略有删节)
1.“笕是另类生存环境的标志”,这里的“另类生存环境”的含义是什么?
答:
2.面对同样的乡间环境,为什么会有“两种心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又说各异的心态“却是一般人生”?
答:
3.为什么说“笕”体现了“乡人的智慧”?
答:
4.结合原文,回答下列的问题。
(1)“城里人”为什么“特别留意和在乎”“山间蜿蜒而来的那些响着泉声的竹笕”?
答:
(2)“城里人就会煞有介事地在竹笕旁留一个影,将照片拿回家告诉孩子:这叫笕,笕就是这个样子。孩子当然不屑,说:好土!”,请为“笕”下一简要定义,然后回答孩子们对“笕”为什么“不屑”?
答:①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生存智慧
张平
自然界常会有些故事,让我们人类匪夷所思,却不能不为之动容。
在北美阿拉斯加的茫茫荒野上,生长着一种老鼠,以植被为生,繁殖力极强。但当种群繁殖过盛以致会对植被造成严重危害的时候,其中一部分成员的皮毛就会自动变成鲜亮耀眼的黄色,以吸引天敌捕食的目光;倘若天敌的捕食仍不足以尽快使鼠群减少到适当的数量,老鼠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奔向山崖,相拥相携投海自尽。
同时,这块土地上还养育着一种狐狸,以鼠为生,是这里老鼠的天敌。但它们对老鼠的捕食也并非无所节制,当鼠群减少、狐群增加而严重威胁鼠群的繁衍的时俟,狐狸们便会采取行动,限制种群的发展:一部分成员会聚在一起,疯狂地、不间歇地舞蹈,夜以继日,直至力竭气绝而死。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的黄山,黄山猕猴每一族群一般维持在28只左右,这是族群最佳生活的临界点,族群成员以生命来维护这一状态——每当族群数量超出,年纪较大的猴子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坠崖而亡。
这一幕一幕的故事,何其悲哉,何其壮哉,何其伟哉,惊天地而泣鬼神。
然而,动物界的这些行为又能赢得我们人类多少真正的理解、同情、尊重和敬意呢?我们的知识、我们的价值理念总使我们习惯于一言以蔽之:本能使然。我们自居价值优位,常常以一种傲慢鄙夷甚至敌意的眼神打量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更要紧的是,由于自身的私欲和利害,我们人类之间要达到理解、同情和尊重甚至难乎其难,遑论对自然界及动物界。
人类曾为自己远离自然界的进化而荣耀,曾为自己成为这个星球上绽开的最灿烂最美丽的精神花朵而自得,更为自己以理性的铁蹄征服自然而豪情万丈,然而翻阅一下人类那尤满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史籍,想一想那足以把地球毁灭几十遍的核武库,望一望那在儿童记忆里不曾是蓝色的天空,数一数由于生态恶化而每天都在灭绝的物种,我们人类作为一种类存在,作为地球生物圈一个链环的存在,究竟比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高明多少?这实在是一个令我们回答起来气短的问题。在上述动物的行为面前,我们人类应该感到汗颜和愧怍,应该有罪感,应该反躬自省。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为了自身,为了这个哺育着珍贵的生命的蔚蓝色星球,我们人类自当走出“主人”、“中心”的自恋情结,低下那傲慢的理性的头颅,收勒征服的欲望的马缰,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回归自然,找回在自然中的应有位置,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首先是要实现人类的态度、立场、观念以及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革命。
“哲学走向荒野”,当是人类生存智慧的趋向。
1、从文中看,“让我们人类匪夷所思,却不能不为主动容”的自然界的故事有哪几个?请简述之。(4分);
2文中第四自然段“何其悲哉,何其壮哉,何其伟哉,惊天地而泣鬼神”,这种感叹是针对什么而发的?它引出了下文哪些议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所述动物的行为面前,“我们人类应该感到汗颜和愧怍,应该有罪感,
应该反躬自省”,这是针对上文的哪些内容而言的?这样写有何作用和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门见山,以自然界的故事开篇,讲述了动物界为了保持自己赖于生存的环境不受破坏而舍生取义的行为,以反衬我们人类破坏生存环境的种种劣迹,以“哲学走向荒野”当是人类生存智慧的趋向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三、四自然段写自然界一幕一幕的故事,引发了作者为动物界维护生存环境平衡的行为的感叹,“何其悲哉,何其壮哉,何其伟哉,惊天地而泣鬼神”,这种感叹力重千钧,气贯山河,发人深醒!
C.“一言以蔽之:本能使然”这是指人类“自居价值优位,常常以一种傲慢、鄙夷甚至敌意的眼神打量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语言犀利、明快,直斥人类的不良行为,本能使然。
D.本文通过动物和我们人类对待生存环境的行为的对比,作者感叹动物行为的悲壮和伟大,而谴责我们人类对生存环境任意破坏行为的可耻。这种对比,发人深思,反躬自问,给人警醒。

E.从前后的对比中,人类意识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的道理,表示我们应当走出“主人”、“中心”的自恋情结,恢复理性,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找到和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的位置,以此为结,照应开头。’

珍惜愤怒
毕淑敏
小时侯看电影,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散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愤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喜小悲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见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孕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惟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那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元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
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1、“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指的是什么?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答:
2.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为什么要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根据文意,请你说出自己的理解。
答:
3.既然愤怒对人有着诸多不利,作者为什么要呼吁“珍惜愤怒,保持愤怒”?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先抑后扬”法,先写愤怒的对人不利,后写人应当珍惜愤怒。
B.“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一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C.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一句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愤怒才能使生命充满活力。
D.文中写“喜”、写“愁”、写“快乐”、写“孤独忧郁”的目的是为了反衬愤怒的“真实”,“赤裸而新鲜”。

E、结尾段“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一句是作者向人们发出呼吁,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当珍惜和保持愤怒的权利。

火中取栗的人
周晗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常常分文莫名的他曾呻吟或叹息着:“上帝啊,孤独地生活值得吗?”梵高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为了绘画,孤独是必要的,孤独又是不堪磨耐的,于是,梵高这个脆弱的个体生命在不可解决的悖论中被撕得粉碎。
在梵高看来,“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铁墙”。同时,这也是画布对梵高的召唤。“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梵高把艺术活动当作极富挑战性的生命活动,让满腔热血在画布上挥洒流淌。对梵高来说,理性可以忽略不计,表达远远大于揭示真理。梵高在画布上完成了生命,成为一名艺术的殉道者。
在梵高的画作前,我首先要提问的是,在这些令人无以言说地震撼的画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灵魂?在艺术史里,梵高是突兀的进入者,是不可定义的。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是个曾做过教师、营业员、传教士的穷困潦倒的外来者。他的画被那个时代认为是可笑的涂抹。但他没有局促而褊狭的形式感,以一种特殊的手段,不顾一切地表达,直接而强悍,如同天启,显示出了罕有的品质。
除了大量的并未湮灭和佚散的书信,梵高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其他文字。读他的倾诉,让人觉得他拥有纯金般的生命。他是个底层的观察者、感受者和传达者。一个实践理想和使用决心的人。他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他是如此单纯,单纯是他面对世界和画布的态度,而他情感的纤细和尖锐的痛苦一样令人震惊。
他就是这么一个具有纯真本性、无比温柔善良、充满令人心碎的柔情的圣徒,而他的画作也最直接地表达了他的热情。他画作的明亮,源于他自身的明亮。
这样一个至真至善的灵魂,强化了一往无前的悲惨的境遇,并收获绝望。但他并不屈服。他尽可能地敞开内心,相信拯救的力量来自生命内部,努力把自己引向幸福。经历了爱情的折磨,生活的潦倒,被放逐的梵高在心灵的废墟中寻找着取暖的炉火,哪怕这炉火将他毁灭。他对艺术的狂热,既是道德的救赎,也是爱欲的出口。绘画成了他挽救精神上覆亡的惟一可能,是他逃避绝望的需要。他的创作不是自慰,而是自救。人越孤独,创作也越自由。他在表达着人最饱满的神气,努力在深重的绝望中生长出深重的幸福,以此来抵御阴暗的世俗的蹂躏和压迫。梵高身上的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但梵高所做的一切,让命运的悲剧感越来越浓重。他说:“谁为自己选择了贫困并喜爱贫困,谁就拥有无穷的财富。”但他又因为事业失败和贫困而绝望。在严酷的现实生活的压迫下,大地在他脚下坍陷,他活在了风暴里。他的灵魂不断地破碎下去。但他决不撤退。他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他画布上的色彩在轰响里燃烧着,裹挟着他,让他在持续不断的昂扬中崩溃。(本文有删节)
1、第一段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说出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1)隐士的某种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解决的悖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梵高的画作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从梵高的灵魂深处看,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火中取栗”是个成语,请解释这个成语的词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梵高为什么称自己的作品是“从火中取出来的”“栗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梵高身上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试就“不屈和挣扎”,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事例,谈谈你的个人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