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
|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
| C.兴奋从F到E,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
| D.刺激C处,A处较D处先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
表示一个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不同情况,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变化顺序是
| A.(1)(4)(5)(3)(2) | B.(2)(3)(1)(4)(5) |
| C.(1)(5)(4)(3)(2) | D.(5)(4)(3)(2)(1) |
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熟的生殖细胞全部具有细胞周期 |
| B.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 |
| C.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停留在分裂期 |
| D.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
科学家用含有14C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这种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
| A.二氧化碳→叶绿素→ADP |
| B.二氧化碳→叶绿体→ATP |
| C.二氧化碳→乙醇→糖类 |
| D.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糖类 |
切开的苹果不立即食用,果肉很快变成棕褐色,这是因为细胞被破坏后,其中的酚氧化酶与酚类物质接触,使其被氧化成棕褐色的物质。完整苹果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
| A.小分子的酚类物质可自由通过生物膜 |
| B.酚氧化酶只能在细胞外催化酚类物质氧化成棕褐色物质 |
| C.细胞有生物膜系统存在,使酚氧化酶与酚类物质不接触 |
| D.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结构协调统一完成生理活动 |
下列关于呼吸作用中间产物丙酮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酮酸不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 |
| B.丙酮酸→酒精的阶段只能释放少量能量 |
| C.丙酮酸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少量储存在ATP中 |
| D.催化丙酮酸氧化分解的酶只分布线粒体基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