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课内阅读:阅读《大自然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古代,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你只知道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就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说明方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文阅读吧。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心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文中“自作自受”一词,“作”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受”具体指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里“非这样做不可”的原因是
。“不知道为什么”说明她___。这句话反映了桑娜是一个___________。
(3)文中有不少省略号,表现了桑娜的___________。
(4)短文细致地刻画了桑娜的心理活动:担心→___ _ _→_______。
(5)文中加点的句子真实地反映了桑娜为了________________甘愿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
矿工下井刨煤时,一镐刨在哑炮上,矿工当场被炸死。因为矿工是临时工,所以矿上只发放了一笔抚恤金,不再过问矿工妻子和儿子以后的生活。
悲痛的妻子在丧夫之痛之后因来自生活上的压力,她又无(    ),只好收拾行装准备回到那个闭塞的小山村去。这时矿工的队长找到了她,告诉她说矿工们都不爱吃矿上食堂做的早饭,建议她在矿上支个摊儿,卖些早点,一定可以维持生计。矿工妻子想了想,便点头答应了。
于是一辆平板车往矿上一支,馄饨摊就开张了。8毛钱一碗的馄饨热气腾腾,开张第一天就一下来了12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馄饨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可达二三十人,而最少时从未少过12个人,而且风霜雨雪从不间断。
时间一长,许多矿工的妻子都发现自己的丈夫养成了一个(    )的习惯:每天下井之前必须吃上一碗馄饨。妻子们百般猜疑,甚至采用跟踪、质问等种种方法来探个究竟,结果均(    )。甚至有的妻子故意做好早饭给丈夫吃,却又发现丈夫仍然去馄饨摊吃上一碗馄饨。妻子们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有一天,队长刨煤时被哑炮炸成重伤。弥留之际,他对妻子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接替我每天去吃一碗馄饨。这是我们队12个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不帮谁帮。”从此以后,吃馄饨的又多了一个女人。
(    ),馄饨摊前,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却从未少过12人,穿透十几年岁月的沧桑,仍然闪亮的是12颗金灿灿的爱心。
(1)请给文章取一个感人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短文中的括号里。
时光飞逝    一无所获
一技之长    雷打不动
(3)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①矿上给矿工妻子和儿子一大笔补偿金。(  )
②12个矿工约定坚持每天吃一碗馄饨。(  )
(4)这篇短文最让你感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12个矿工的约定是什么?他们是怎么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快乐阅读吧。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穷人的自尊
丈夫在一所重点中学教书,我们便住在这所学校里。这天,一个女学生来敲门,跟在她身后的是一位中年人,从眉目上看,(显然 竟然)是女学生的父亲。进得屋来,父女俩拘谨地坐下。他们并没有什么事,只是父亲特地骑自行车从八十多里以外的家来看看读高中的女儿,顺便来瞅瞅老师。
父亲说 农村没什么鲜货 只拿了十几个新下的鸡蛋 说着 从肩上挎的布兜里颤巍巍地往外掏 布兜里装了很多糠,裹了十几个鸡蛋。显然他做得很(细心 精心),生怕鸡蛋被挤破。
我提议中午大家一起包饺子吃,父女俩一脸(害怕 惶恐),死活不肯,被我用老师的尊严才“震慑”住,吃饺子时,父女俩(依然 居然)拘束,但很高兴。
送走女学生和她父亲,丈夫一脸诧异。他惊奇从来都把送礼者拒之门外的我,为何为十几个鸡蛋而“折腰”,还破例要留父女俩吃饺子。
望着丈夫不解的眼神,我微微一笑,讲述了20年前自己经历的一件事。
在我10岁那年的夏天,父亲要给外地的叔叔打一个电话。天黑了,我跟在父亲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去10里以外的小镇邮电局。我肩上挎的布兜里装着刚从自家梨树上摘下来的7个大绵梨。这棵梨树长了3年,今年第一次结了7个果。小妹每天浇水,盼着梨长大。但今天晚上,梨被父亲全摘下来了。小妹急得直跺脚,父亲大吼:“拿它去办事哩!”
邮局早已下班。管电话的是我家的一个远房亲戚,父亲让我喊他姨父。进屋时,他们一家正在吃饭。父亲说明来意,姨父嗯了一声,没动。我和父亲站在靠门边的地方,破旧的衣服在灯光下分外寒酸。一直等姨父吃完了饭,剔完牙,伸伸懒腰,才说:“号码给我,在这儿等着,我去看看能否打得通。”5分钟之后,姨父回来了,说:“打通了,也讲明白了,电话费九毛五分。”父亲赶紧从裤兜里掏钱。
父亲又让我赶快拿绵梨。不料,姨父一只手一摆,大声说:“不,不要!家里多的是,你们去猪圈瞧瞧,猪都吃不完!”
回来的路上,我跟在父亲的身后,抱着布兜,哭了一路。仅仅因为贫穷,血缘和亲情也淡了。仅仅因为贫穷,我们在别人的眼里好像就没有一点点自尊。
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姨父摆手的动作一直深深藏在我心里。它像一根软鞭时时鞭打着我的心灵,我不会做姨父那样的手势,给一个女孩子的记忆抹上灰色的印痕。我相信,我今天的饺子将给女孩子留下抹不去的记忆,因为爱心的力量总比伤害的力量大得多。
(1) 给第2自然段补上空缺的标点。
(2) 将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用”\”画去。
(3) 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认为女学生的父亲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来都把送礼者拒之门外的“我”,为何为十几个鸡蛋而“折腰”?还破例要留父女俩吃饺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赏析阁。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哦?什么时候?”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1)这段话共次写到桑娜的沉默。第一次是
;第二次是,所以又沉默。桑娜的沉默,都反映了桑娜的心地。
(2)画横线的句子抓住渔夫的来写,这个句子形象地说明了渔夫觉得问题严重。
(3)体会词语的好处。
①“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得”写出了
②“我们总能过去的”这句话中的“熬”字写出了

班超定西域
清代的一位诗人曾写到:“班超投笔气如山,万里封侯出玉关。”
这个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年轻的时候靠替别人抄写文书养家,默默无闻。有一次,伏案抄写疲劳时,他投笔长叹:“大丈夫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也当效仿张骞、傅介子,立功异城,以取封侯,岂能在笔砚间消磨岁月!”不久便投笔从戎了。
班超在战斗中屡立战功,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四十岁那年被任命为使者去和西域各国联络,之后二十几年里,班超转战南北,纵横东西,大小十几战,无一败绩,且多以弱胜强,使得中断的丝绸之路得以复通和延伸,西域五十余国都来归附中国。他所建立的卓越功勋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班超六十岁那年,被朝廷封为定远侯。
公元102年,班超七十一岁,长期的戎马生涯已经使他病入膏肓,他那时只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故乡。在多方的努力下,年迈的他终于回到了久别三十一年的大都——洛阳。这一年的九月,班超与世长辞了,距离他回到洛阳的时间不到一个月。
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中国边防,保证各族人民的安全,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①投笔从戎:
②病入膏肓:
③与世长辞:
(2)请为文中的2、3、4自然段归纳段意。
(3)你认为班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4)阅读了短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