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分子结构模型的探究历经了100多年的时间,目前仍在研究之中。在这期间,无数科学家积极投身该项研究之中并各自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进出细胞膜,于是提出:膜是由磷脂组成的 |
B.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抽提出蛙的红细胞内所有的脂质,最终确定膜上的磷脂为双层 |
C.1959年,罗伯特森获得细胞膜“暗-亮-暗”的电镜照片,认为蛋白质分布于膜两侧 |
D.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上所有磷脂和蛋白质都是运动的 |
下列不含有氮、磷元素的物质是
A.DNA | B.核酶 | C.ATP | D.胆固醇 |
人体蛋白质被水解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的水解只发生在细胞外,如消化道内 |
B.该过程中酶分子可发生可逆性形变 |
C.该过程为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合成ATP |
D.可用单位时间内分解蛋白质的量代表酶活性 |
钠钾泵是一种转运蛋白,面向细胞质一侧有一个ATP结合位点和三个钠离子结合位点,面向细胞外侧有两个钾离子结合位点。利用ATP供能,实现钠钾离子的逆浓度转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该转运蛋白转运钠钾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转运 |
B.该转运蛋白在转运过程中会发生可逆的形变 |
C.该过程为动作电位的产生积累了离子浓度差 |
D.转运过程不可能造成质膜内外产生电位差 |
蚕豆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种子在破土前质量一直在减小 |
B.48h后细胞呼吸底物不只是糖类 |
C.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
D.12~24h期间,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为需氧呼吸 |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
B.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 |
C.上清液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
D.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是D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