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如图所示的染色体结构,已知着丝点含有DNA分子中一段特殊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着丝点的分裂意味着有丝分裂已经进入后期 |
| B.着丝点序列可存在于间期染色体(质)中 |
| C.由图推测,着丝点可能是纺锤丝结合的部位 |
| D.用核酸酶彻底水解着丝点,可得到磷酸、核糖和含氮碱基 |
人们常选用的细菌质粒分子往往带有一个抗菌素抗性基因,该抗性基因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受体细胞在自然环境中的耐药性 |
| B.有利于对目的基因是否导入进行检测 |
| C.增加质粒分子的分子量 |
| D.便于与外源基因连接 |
在基因工程中,科学家所用的“分子手术刀”、“分子缝合针”和“分子运输车”分别是
| A.大肠杆菌病毒、质粒、DNA连接酶 |
| B.噬菌体、质粒、DNA连接酶 |
| C.限制酶、RNA连接酶、质粒 |
| D.限制酶、DNA连接酶、载体 |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1250J/(cm2·a) |
|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
|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和被丁利用 |
| D.在此生态系统中,一只狼捕食一只野兔,获得的能量只能在10%~20%之间 |
下图表示A、B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A.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C.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000人,则B至少能养活500人
D.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高
在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表中NP=GP—R。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GP) |
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 |
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R) |
|
| ① |
15.91 |
2.68 |
13.23 |
| ② |
871.27 |
369.69 |
501.58 |
| ③ |
0.88 |
0.34 |
0.54 |
| ④ |
141.20 |
62.07 |
79.13 |
| ⑤ |
211.85 |
19.26 |
192.59 |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
B.④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其粪便中
C.若本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加
D.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