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管理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以上史实说明了( )
①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需要
②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符合德意志国家统一的需要
③中国的考试制度有利于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④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对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③④ |
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
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 |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
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 | D.维新变法运动兴败的过程 |
在《马关条约》诸内容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
A.割台湾给日本 |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
D.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
与“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一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日俄战争 | D.抗日战争 |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