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材料三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四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一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五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何相同点?
(2)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3)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四、五,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
【材料一】 18世纪时,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材料二】 图一造纸术传播示意图图二工业革命成果及其扩展示意图

【材料三】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标志性科技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中“经典力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它与工业革命的关系。(3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科技及传播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科技的发展。请任举一例,说明新中国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2分)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世界科技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转移说明了什么?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王韬评论他“实倡先声”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这一思想观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运用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4)综合上述,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基于自然的人的平等权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社会公正的基本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论是哪里的人,是希腊人还是野蛮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自然给予一人以应有的补偿,这是人人都能看得到的,所有的人也有能力获得这种补偿。在这些方面,不可能像区分希腊人还是野蛮人一样作出区分,我们大家都用嘴和鼻子呼吸,用手拿吃的东两。——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二卷)
【材料二】 使用家畜的确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两者都是用身体提供生活必需品。……很显然,人天生就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一《亚里斯多德全集》第9卷《政治学》
【材料三】亚里士多德也说人是天生不平等的,有人生而为奴,有人生而为主。……我们可以断言,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差不多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且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最终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根据社会契约,全体公民既然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全体就可以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同时又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的垒体最大的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可以归纳为两大目标:自由和平等。
——卢梭《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社会契约论》
【材料四】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指出人类社会应该满足人类对自由和平等的要求,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将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一《历史必修3》(人教版)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的相悖之处是什么?(2分)
(2)运用材料三中卢梭的说法,阐释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因。(3分)
(3)卢梭是否赞同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合理性?运用材料三的观点加以论证。(4分)
(4)据2005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称,中国的整体不平等是所有资料国家中恶化较快的。依据材料四,启蒙思想家为我们改变这种不平等提供了怎样的思想资源?中国政府正致力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以图改变这种状况?(2分)

【材料一】该图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纪念邮票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摘自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
【材料四】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摘自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周游列国的结果,并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2)材料二、材料三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各是什么?并分别指出出现这种态度的原因。
(3)材料四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
(4)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历经起伏,概括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人格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格物致知,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然后胸中判然不疑所行,而意诚心正矣。”
——《朱子文集》七十二
材料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书》卷二《答聂文蔚》
材料三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二十四孝图之戏彩娱亲》
材料四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称颂功德,奴隶之文章也。拜爵赐第,奴隶之光荣也。丰碑高墓,奴隶之纪念物也。
——陈独秀《警告青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熹关于修养成圣的主要途径。
(2)阅读材料二,指出王阳明所谓“良知”的实质是什么?该“良知”在形成上与朱熹有什么不同之处?
(3)阅读材料三,对于材料中所说的“孝”应当如何正确认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陈独秀认为青年应当怎样才能破除旧道德,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他为什么要大力抨击旧道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