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臣汲黯揭露,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他重用酷吏和财利之臣,以致不久后有人评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但汉王朝没有重蹈秦的覆辙,主要原因是( )
| A.汉初法律制定趋向成熟 | B.酷法罩上了儒家思想外衣 |
| C.“文景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 D.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 |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这段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儒家 | B.法家 | C.道家 | D.墨家 |
梁启超曾自述道:“黎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这部书是他的政治理想。从今天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梭《民约论》出世前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明夷待访录》与《民约论》的相同之处在于
| A.具有民主思想,推动了反专制斗争 | B.具有民主和君主立宪意识 |
| C.用法律限制君权,实行君主立宪 | D.主张以民为本,实行共和制 |
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的口号,认为“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行为,一尊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据此可知其核心作用是
| A.反对封建迷信 | B.维护民主共和 | C.思想启蒙 | D.宣传社会主义 |
王韬认为:“唯君民同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如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与王韬这一认识相一致的是
| A.康有为 | B.倭仁 | C.严复 | D.孙中山 |
戊戌变法后,清廷命各省学政广为刊印张之洞《劝学篇》一书,理由是该书“卫人心大有裨益。”清廷此举的目的是
| A.宣传中体西用 | B.为洋务运动张目 |
| C.改良科举制度 | D.抵制维新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