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粲,字长蒨。好学仗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太清二年,征为散骑常侍。闻侯景作逆,便阅部下,得精卒五千,马百匹,倍道赴援。至豫章,奉命报云“贼已出横江”,粲即就内史刘孝仪共谋之。孝仪曰:“必期如此,当有别敕。岂可轻信单使,妄相惊动,或恐不然。”时孝仪置酒,粲怒,以杯抵地曰:“贼已渡江,便逼宫阙,水陆俱断,何暇有报;假令无敕,岂得自安?韦粲今日何情饮酒!”即驰马出,率部即发。至南州,粲外弟司州刺史柳仲礼亦帅步骑万余人至横江,粲即送粮仗赡给之,并散私金帛以赏其战士。
先是,西豫州刺史裴之高率江西之众赴京师,屯于张公洲,待上流诸军至。粲建议推仲礼为大都督,报下流众军。裴之高自以年位,耻居其下,累日不决。粲乃抗言于众曰:“今者同赴国难,义在除贼,所以推柳司州者,政以久捍边疆,先为侯景所惮;且士马精锐,无出其前。若论位次,柳在粲下;语其年齿,亦少于粲,直以社稷之计,不得复论。今日形势,贵在将和;若人心不同,大事去矣。裴公朝之旧齿,年德已隆,岂应复挟私情,以大计。”之高垂泣曰:“吾荷国恩荣,自应帅先士卒,顾恨衰老,不能效命,企望柳使君共平凶逆,谓众议已从,无俟老夫耳。若必有疑,当剖心相示。”于是诸将定议,仲礼方得进军。
次新亭,贼列阵于中兴寺,相持至晚,各解归。是夜,仲礼入粲营,部分众军,旦日将战,诸将各有据守,令粲青塘。青塘当京师中路,粲虑栅垒未立,贼必争之,颇以为惮,谓仲礼曰:“下官才非御侮,直欲以身殉国。节下善量其宜,不可致有亏丧。”仲礼曰:“青塘立栅,迫近淮渚,欲以粮储船乘尽就泊之,此是大事,非兄不可。若疑兵少,当更差军相助。”乃使直阁将军刘叔胤师助粲,帅所部水陆俱进。时值昏雾,军人迷失道,比及青塘,夜已过半,垒栅至晓未合。景登禅灵寺门阁,望粲营未立,便率锐卒来攻。军副王长茂劝据栅待之,粲不从,令军主郑逸击之,命刘叔胤以水军截其后。叔胤畏懦不敢进,逸遂败。贼乘胜入营。左右牵粲避贼,粲不动,犹叱子弟力战,兵死略尽,遂见害
贼传粲首阙下,以示城内,太宗闻之流涕曰:“社稷所寄,惟在韦公,如何不幸,先死行阵。”诏赠护军将军。世祖平侯景,追谥曰忠贞。
(选自《梁书·列传第三十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便阅部下简:挑选。
B.以大计沮:阻止。
C.令粲青塘顿:驻扎。
D.令军主郑逸击之逆:预先。

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韦粲英勇抗敌和心怀大局的一组是(   )

A.①即驰马出,率部即发 ②下官才非御侮,直欲以身殉国
B.①粲即送粮仗赡给之,并散私金帛以赏其战士 ②直以社稷之计,不得复论
C.①左右牵粲避贼,粲不动②节下善量其宜,不可致有亏丧
D.①军副王长茂劝据栅待之,粲不从②粲建议推仲礼为大都督,报下流众军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景叛乱后,韦粲即刻率兵奔赴京城救援,到了豫章后,刘孝仪以报告不实相推脱,韦粲义正严词地指斥了他的行为。
B.裴之高以自己年长位尊自居,反对韦粲提出的以柳仲礼统率诸军的提议,韦粲非常激动,对诸将讲形势和大义,最终促使裴之高改变了主意。
C.柳仲礼率部与侯景在中兴寺开战,青塘是战略要地,柳仲礼打算把粮草囤集于此,韦粲身先士卒,主动请缨率部驻守此地。
D.由于适逢大雾,迷失了道路,韦粲的部队没有及时筑好防御工事,给了敌人可乘之机,侯景率兵进攻得手,韦粲临危不惧,壮烈牺牲。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推柳司州者,政以久捍边疆,先为侯景所惮。
(2)左右牵粲避贼,粲不动,犹叱子弟力战,兵死略尽,遂见害。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毎小题3分,共21分)
(一)鲁共公择言
梁王魏婴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1),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曰:‘后世必有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2),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3),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梁王称善相属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释(1)嗛(qiè)):同“慊”,满足,舒服(2)南之威:也叫南威,和后文白台、闾须,都是美女名。(3)尊:同“樽”,酒器
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王魏婴诸侯于范台觞:酒器
B.鲁君兴,避席择言曰避席:离座起立
C.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醒
D.梁王称善相属相属:相连,接连不断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B.禹饮而
C.项伯杀人,臣 D.使使以大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昔,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今有小人之言
B.必有酒亡其国者必得约契报太子也
C.楚王登强台望崩山倚柱
D.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失其所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博学解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周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帝纳之。
上谓群臣曰:“朕昔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朕遂决意在内。今此事业,谔之力。”赐物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遂成风俗,乃上书曰:“臣闻追远慎终,人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大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引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此,实损风化。妾虽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今通式。岂容遽褫衰绖,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前,送付他人之室?凡在见者,犹致伤心,况乎人子,能堪斯忍!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务,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务?”上览而嘉之。
谔又时文体尚轻薄,流宕忘,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人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人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其有上书献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降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浮词,遏止华伪。自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引预①搢绅,参厕②缨冕。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推罪。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注释:①引预:引荐。②参厕:参与;置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解文属:写作 B.流宕忘反:返回
C.何能务赞:赞扬 D.自怀经抱质自非:如果不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此事业,谔之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B.朝闻死围之不继,吾还也
C.谔又时文体尚轻薄樊哙侧其盾
D.子孙辄嫁卖夫子欲,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谔在隋文帝登基前已看出他有帝皇的志向,而文帝做丞相时也很看重李谔,他们之间结下了很深的交情。
B.文帝即位后,李谔多次上书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文帝或“纳之”或“览而嘉之” 都能从谏如流。
C.李谔认为文风不正起自曹魏三祖,他们撰写文章崇尚文词优美华丽,下面纷纷起而仿效,遂成一种社会风尚。到了江东齐、梁朝,这种文风的危害达到了极点。
D.隋文帝为了端正文风,诏令天下公私文书都要写得符合实际情况,并处分了一位因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引起在朝官员极大的震动。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
答:
②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
答:
用“∕”给下面文段断句。(限断6处,3分)
诸 侯 自 择 师 者 王 自 择 友 者 霸 足 己 而 群 臣 莫 之 若 者 亡 今 以 不谷① 之 不 肖② 而 议 于 朝 且 群 臣 莫 能 逮 吾 国 其 几 于 亡 矣 吾 是 以 有 忧 色也。
注释:①不谷: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②不肖: 品行不好或才能不高。这里应是才能不高的意思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①,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②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此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②觖(jué):因不满而怨恨。③抗章:向皇上上奏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斩之以徇:示众
B.失举渑池令张诰免坐:因为
C.时用阅省:反省
D.其家备至恤:救济

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收陶、奭抵罪人之力而敝之
B.苏舜钦等群饮逐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以示天下可胜道也哉
D.始服长者失所与,不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州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并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后来赵概斩杀了从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并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
B.赵概编修起居注在先,欧阳修是后来被召编修起居注的,朝廷想破格任用欧阳修,但难在不好超越次序进行提拔。赵概知道后,虽然心有不快,但仍主动请求外放任郡官来让贤。
C.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而获罪,但赵概即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编写《谏林》来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赵概秉性平和,与人无怨怒。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做了不少对别人有利的事情,连一直对赵概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1)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
译文:
②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
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安 徽 巡 抚 赵 公 国 麟 闻 其 名 招 之 试 才 之 以 博 学 鸿 词 荐 竟 不 赴 廷 试 亦自 此 不 应 乡 举 而 家 益 以 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
拜监察御史,用故事监吏部选。有履历当升者,吏故抑之,问故,吏曰:“有过。”克敬曰:“法,笞四十七以上不升,今不至是。”吏曰:“责轻罪重。”曰:“失出在刑部,铨曹安知其罪重。”卒升之。治书侍御史张伯高曰:“往者监选以减驳为能,今王御史乃论增品级,可为世贺矣。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1,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克敬抽分舶货2,拗蕃3者例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诛求:强制征收。②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③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省克敬抽分舶货檄:下文通告
B.拗蕃者例其货籍:登记没收
C.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强夺,夺取
D.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可罪信:的确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之“仁”的一组是()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②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③失出在刑部,铨曹安知其罪重④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吴人身陷日本,后随日本商人归国,王克敬认为他感怀国家恩德而归国,不会有什么祸端发生,于是欣然接纳了他。
B.王克敬任绍兴路总管时,当地商人对行省的管理措施有异议,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同。王克敬替他们向朝廷申诉,受到了商人的感激。
C.王克敬任两浙盐运司使时,有海漕舟没能按时到直沽,王克敬认为,能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运回南方,已属难得,后至之罪,情有可原。
D.王克敬认为,松江大姓每年给朝廷献米万石是为了求取名爵享受荣耀,现在身死家破,就不应该再让其他人受此牵连。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
②往者监选以减驳为能,今王御史乃论增品级,可为世贺矣。
③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
B.凡在故老,犹蒙育矜: 怜惜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更加
D.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达:显贵

下列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谨拜表 B.臣供养无主
C.但刘日薄西山 D.是区区不能废远

对有关内容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写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以史为鉴,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刻的情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