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希望孩子“孝”你还是“爱”你?
辛子
1儒家特别强调 “孝”,久而久之,孝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来无人怀疑,也无人敢怀疑。可是,如果我的孩子问我:妈妈,你希望我孝顺你,还是爱你?我会选择后者:我希望我的孩子爱我,但不必“孝”我。
2首先,“爱”是平等的,自由的,它与身份,地位,年龄和阶层没有关系; 而一个“孝”字,就区别出了身份,地位,年龄和阶层以及上下级的关系,就我个人而言,很不喜欢这种区别,因为缺乏“平等”。没有“平等”也无从谈“自由”。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心灵缺乏自由的人。
3其次,“爱”必须发自内心,是心底里真正情感的涌现,心里没有感情,是“爱”不起来的;而“孝”与内心真实的情感似乎没多大关系。与真实的情感相比,“孝”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与义务---因为你曾对我付出了,所以我现在必须“孝敬”你----如果我的孩子只是出于“责任与义务”而对我尽“孝”,却不真的爱我,说实话,我会感觉很悲哀,会认为是作为一个母亲的失败。
4此外,“爱”是广阔的,而“孝”是狭义的。一个有“爱心”的人,不仅爱父母,爱朋友,他还会爱属于他的生活,爱他所居住的环境,并因爱而怀有一份公德之心;但是,一个只有“孝心”的人,他虽然会孝敬父母孝敬家人,却不会去“孝敬”家庭外的一草一木,也不会去“孝敬”他所居住的生活环境。从这一点来说, “孝”更多的是一种私人行为,是一种私有化的品德,而非现代社会所强调的“公德心”。
5在国内时,常听到有人对孩子说:“父母辛苦生下了你,又辛苦养大了你,你长大了得好好孝顺父母”。此外,也常听到人们感叹说“母爱是无私的”——对比一下这二种说法,我总觉得他们是多么自相矛盾。既然母爱无私,为什么还期待着孩子将来的“孝顺”呢?“我是你妈,我辛苦生下你并辛苦养育了你,你长大后得好好孝顺我,才对得起养育之恩”——如果,为人母者都抱着这样的想法,现在对孩子呵护,只是为了索取孩子将来的回报,那么我觉得这样的“母爱”太自私了。我不希望自己成为这样自私的母亲。
6我希望我的孩子爱我,但不必“孝”我。因为我希望她明白生命的平等,懂得心灵的自由是多么可贵,她可以平等自由地爱我,但不必承受“孝”的枷锁;我希望她有感恩之心,但不是出于责任与义务,不是为了回报去感恩,而是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知道这世间万物与自己的每一个邂逅都如此不可多得,从而发自内心地对这个世界心怀一份敬畏与尊重。
关于“孝”,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孝”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来无人怀疑,也无人敢怀疑。可是,作者对此却不以为然,不希望孩子只对自己“孝”。
B.作为传统的“孝”,体现了身份,地位,年龄和阶层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差别,虽有自由,但缺乏平等,作者对之并不欣赏。
C.作者认为,与爱的发自内心的特点相比,“孝”与内心真实的情感似乎没多大关系。它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责任与义务。
D.“孝”是狭义的,与爱不同,“孝”更多的是一种私人行为,是一种私有化的品德,而不是现代社会所强调的“公德心”。

关于原文的结构,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作者首先点出了自己要谈论的“孝”,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选择孝而选择爱,希望孩子爱自己,不必“孝”自己。
B.第234三段分别从三个不同方面——是否平等,是否发自内心,是广阔还是狭义等分析了爱和孝的不同,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倾向性。
C.第五段针对国内的有些观点表明自己的看法,作者不赞同“你长大了得好好孝顺父母”的说法,但对“母爱是无私的”的观点表示认可。
D.文章末段,作者希望自己的孩子爱自己而不是“孝”自己,原因之一是她希望孩子能明白生命的平等,懂得心灵的自由是非常可贵的。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如果孩子孝顺,作者会因此感觉很悲哀,会认为是作为一个母亲的失败。因为“孝”与内心真实的情感没多大关系,只是一种责任与义务。
B.作者认为,一个有“爱心”的人,会爱父母,爱朋友,还会爱生活,爱环境,并因爱而怀有公德之心,而有“孝心”的人却做不到这些。
C.关于母爱,作者一方面认为“母爱是无私的”,一方面也认为“母爱太自私了”,这说明作者对于母爱的无私与否,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D.作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知道这世间万物与自己的每一个邂逅都不可多得,从而发自内心地对这个世界心怀敬畏与尊重。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卖书
郭沫若
①我平生苦受了文学的纠缠,我弃它也不知道弃过多少次数了。我小的时候便喜欢读《楚辞》《庄子》《史记》唐诗,但在民国二年出省的时候,我便全盘把它们丢了。民国三年的正月我初到日本的时候,只带着一部《文选》,这是二年的年底在北京琉璃厂的旧书店买的了。走的时候本也想丢掉它,是我大哥劝我,终究没有把它丢掉。但我在日本的起初的一两年,它在我的笥里还没有取出过的呢。
②在日本住久了,文学的趣味不知不觉之间又抬起头来,我在高等学校快要毕业的时候,又收集了不少的中外的文学书籍了。
③那是民国七年的初夏,我从冈山的第六高等学校毕了业,以后是要进医科大学的了。我决心要专精于医学的研究,文学的书籍又不能不和它们断缘了。
④我起了决心,又先后把我贫弱的藏书送给了友人们,明天便是我永远离开冈山的时候了。剩着《庾子山全集》和《陶渊明全集》两书还在我的手里。这两部书我实在是不忍丢去,但我又不能不把它丢去。这两部书和科学的精神尤为不相投合的呢。那时候我因为手里没有多少钱,便想把这两位诗人拿去拍卖。我想日本人是比较尊重汉籍的,这两部书也比较珍奇,在书店里或者可以多卖些价钱。
⑤那是晚上,天在落雨。我打起一把雨伞向冈山市上走去。走到了一家书店,我进去问了一声。我说:“我有几本中国书……”
⑥话还没有说完,坐店的一位年青的日本人怀着两只手粗暴地反问着我:“你有几本中国书?怎么样?”
⑦我说:“想让给你。”
⑧“哼”,他从鼻孔里哼了一声,又把下颚向店外指了一下,“你去看看招牌罢,我不是买旧书的人!”说着把头一掉便顾自去做他的事情去了。
⑨我碰了这一个大钉,失悔得甚么似的,心里又是恼恨,这位书贾太不把人当人了,我就偶尔把招牌认错,也犯不着以这样傲慢的态度待我!我抱着书仍旧回我的寓所去。路从冈山图书馆经过的时候,我突然对于它生出无限的惜别意来。这儿是使我认识了Spinoza,Tagore,Kabir,Goethe,Heine,Nietzsche①诸人的地方。我的青年时代的一部分是埋葬在这儿的了。我便想把我肘下挟着的两部书寄付在这儿。我一起了决心,便把书抱进馆去。那时因为下雨,馆里看书的没有一个人。我向着一位馆员交涉,说我愿寄付两部书。馆员说馆长回去了,叫我明天再来。我觉得这是再好没有的,便把书交给了馆员,诿说明天再来,便各自走了。
⑩啊,我平生没有遇着过这样快心的事情。我把书寄付了之后,觉得心里非常的恬静,非常的轻灵,雨伞上滴落着的雨点声都带着音乐的谐调,赤足上蹴触着的行潦也觉得爽腻。啊,那爽腻的感觉!我想就是耶稣的脚上受着Magdalen用香油涂抹时的感觉,也不过是这样罢 ——这样的感觉,我到现在也还能记忆,但是已经隔了六年了。
⑾自从把书寄付后的第二天我便离去了冈山。我在那天不消说是没有往图书馆里去过。六年以来,我坐火车虽然前前后后地经过了冈山五六次,但都没有机会下车。在冈山的三年间的生活的回忆是时常在我脑中苏活着的;但我恐怕永没有重到那儿的希望了罢。
⑿啊,那儿有我和芳坞同过学的学校,那儿有我和晓芙同栖的小屋,那儿有我时常去登临的操山,那儿有我时常弄过舟的旭川,那儿有我每朝清晨上学每晚放学回家必然通过的清丽的后乐园,那儿有过一位最后送我上车的处女,这些都是使我永远不能忘怀的地方。但我现在最初想到的是我那庾子山和陶渊明集的两部书呀!我那两部书不知道果安然寄放在图书馆里没有?无名氏的寄付,未经馆长的过目,不知道究竟遭了登录没有?看那些的书籍的人,我怕近代的日本人中终竟少有罢?即使遭了登录,我想来定被置诸高阁,或者是被蠹蛀食了?啊,但是哟,我的庾子山!我的陶渊明!我的旧友们哟!你们莫要怨我抛撇!你们也莫要怨知音的寥落罢!我虽然把你们抛撇了,但我到了现在也还在镂心刻骨地思念你们。你们即使不遇知音,但假如在图书馆中健存,也比落在贪婪的书贾手中经过一道铜臭的烙印的,总还要幸福些罢?
⒀啊,我的庾子山!我的陶渊明!旧友们哟!现在已是夜深,也是正在下雨的时候,我寄居在这儿的山中,也和你们冷藏在图书馆里一样的呢。但我想起六年前和你们别离的那个幸福的晚上,我觉得我也算不曾虚度此生了,我现在还要希望什么呢?也还要希望什么呢?
⒁啊,我现在的身体比从前更加不好了,新添了三个儿子已渐渐长大了起来,生活的严威紧逼着我,我不知道能够看着他们长到几时?但我要把他们养大,送到社会上去做个好人,也是我生了他们的一番责任呢。我在今世假设没有重到冈山来看望你们的时候,我死后的遗言,定要叫我的儿子们来看望。你们的生命是比我长久的,我的骨化成灰,肉化成泥时,我的神魂是藉着你们永在。
[注]①依次为斯宾诺沙、泰戈尔、伽比尔(印度诗人)、歌德、海涅、尼采。
“我寄居在这儿的山中,也和你们冷藏在图书馆里一样的呢”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在“藏”的前面加一“冷”字,请从字义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冷”是“冷落”(或答为“不热闹”“很少人过问”)的意思。那两本书被人抛撇在图书馆中,知音寥落,很少有人问津;作者离开繁华热闹的城市和旧友,寄居山中,感到冷清、落寞与遗憾。
作者说“我平生苦受了文学的纠缠”,结合全文,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答:①我小时候便喜欢喜欢读《楚辞》《庄子》《史记》唐诗,但在民国二年出省的时候,我便全盘把它们丢了;②因为决心要专精于医学的研究,我迫不得已和文学书籍断缘;③在书店卖书时因碰钉子而失悔、恼恨,因此将书仍旧抱回寓所;④路过冈山图书馆时产生出无限的惜别意味;⑤为两部喜爱的书找到归宿之后,我的心里感到愉快、恬静、轻灵与爽腻;⑥将书寄付之后,又对他们刻骨铭心地思念。⑦书的生命比“我”的生命恒久,“我”的神魂是藉着你们永在。(以上7点,任答5点得满分。)
试概括作者对《庾子山全集》《陶渊明全集》两部书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答:①不舍(不忍)——②快慰(快心、爽腻等)——③思念(担心、祝福等)
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最后一段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两套书籍在这里已经提升为文学的象征。在这一段中作者表达出了对后代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希望,进一步表达出作者对文学的挚爱和深情。(只答“不好”,没有陈述理由不给分)
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2)简析本文的抒情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2003年,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名誉教授杰拉尔德·扎特曼在美国出版了一本书——《顾客是如何思考的》,2005年发行的该书日文版书名叫做《心脑营销术——顾客潜意识解析》。
②扎特曼任所长的哈佛大学经营学研究生部市场心脑研究所的目的在于利用最尖端的学术研究成果考察人的潜意识和消费行动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实用的营销手法。
③“心脑”这一概念来源于认知神经学,是以“人的心理就是脑的活动”这一脑科学的知见为前提的专业术语。英语为“mind/brain”,“心脑营销术”也就是吸收了最先进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的营销手段。“心脑营销术”的关键在于将人脑中各个神经原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神经原群的复杂运动运用到营销战略上,通过“心-脑-身体一社会”的互动关系来操纵顾客的消费心理。这种营销手段和以往以统计学为基础的营销方法完全不同,它编制出了一整套操纵人心的技术。而这种“心脑营销术”的基本手法和思维方式正反映了二十一世纪“心脑控制社会”的现实。
④扎特曼所开发的扎特曼隐喻诱导法(Zaltman 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ZMET)是一种通过印象和隐喻来调查消费者潜意识的方法,已经有了多项成功经验。
⑤扎特曼最重视的不是人的有意识的思考,而是无意识的思考。因为据了解,人的认知和认识的95%隐藏在心灵深处,这部分也就是没有被意识到的领域,而能够意识到的仅占5%(事实上,一秒钟之内从全身传到大脑的信息量多达数百万比特,但能够浮上意识表层的不过四十比特,仅占全部信息的0.001%)。扎特曼把人的认知和认识的领域分为两部分:95%的那部分叫做“认知性无意识”,5%的那部分叫做“高位意识”。“高位意识”是指“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的倾向”,扎特曼将其看做是“区分人与其他所有生物的特征”;而“高位意识”的下面就是占95%的广大的“认知性无意识”的领域。“高位意识”是人在掌握语言之后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反省”,也就是自我成立以后的思考。与此相对,“认知性无意识”是在掌握语言之前的各种知觉感觉经验的领域开始形成的,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使所有的经验都内在于它。无论在量还是在质上,人的意志决定与“认知性无意识”之间的关联都要比和“高位意识”之间的联系来得更紧密,所占的比重也更大。
⑥所以扎特曼特别重视隐喻。扎特曼称,隐喻能将消费者储藏在无意识里的隐形知识转换成能够被意识到的显性知识,所谓“ZMET调查”就是“以隐喻为核心的新的调查方法”。并且他所重视的隐喻是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意识到的那些惯用的语言表达,特别是和身体的知觉感觉相联系的表达。
⑦扎特曼也非常重视记忆问题。或许因为记忆的操作方法正是“心脑营销术”的核心。
——节选自小森阳一《“心脑营销术”的时代》(《读书》2007·3)
.下列关于“心脑营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脑营销术”是一种吸收了最先进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的营销手段。
B.“心脑营销术”的关键在于将人身上各个神经原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神经原群的复杂运动运用到营销战略上。
C.心脑营销术通过“心-脑-身体一社会”的互动关系来操纵顾客的消费心理。
D.心脑营销术和以往以统计学为基础的营销方法完全不同,它编制出了一整套操纵人心的技术。

.下面不属于“扎特曼特别重视隐喻”的原因的一项是()

A.“高位意识”被扎特曼看做是“区分人与其他所有生物的特征”。
B.在人的认知和认识的领域里“认知性无意识”占了95%。
C.“认知性无意识”是在掌握语言之前的各种知觉感觉经验的领域开始形成的,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使所有的经验都内在于它。
D.隐喻能将消费者储藏在无意识里的隐形知识转换成能够被意识到的显性知识。

.下面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扎特曼任所长的哈佛大学经营学研究生部市场心脑研究所的目的在于利用最尖端的学术研究成果考察人的潜意识和消费行动之间的关系。
B.扎特曼所开发的扎特曼隐喻诱导法利用了最尖端的学术研究成果,已取得了全面成功。
C.扎特曼对人无意识思考的重视程度高于对人的有意识思考的重视。
D.人能够意识到的5%的认识和认知正是区分人与其他所有生物的特征。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心脑营销术”概念的提出,是以“人的心理就是脑的活动”这一脑科学的知见为前提的。
B.因为记忆的操作方法正是“心脑营销术”的核心,所以扎特曼也非常重视记忆问题。
C.“心脑营销术”将使我们的消费行为变得更加理性。
D.“心脑营销术”必然会造成未来“心脑控制社会”的现实。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这不是一篇文艺批评,而是文艺批评史上一个问题的澄清。它并不对中国旧诗和旧画试作任何估价,而只阐明中国传统批评对于诗和画的比较估价。
当然,文艺批评史很可能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学者们要集中心力,保卫专题研究的纯粹性,把批评史上涉及的文艺作品,也作为干扰物而排除,不去理会,也不能鉴别。不过,批评史的研究,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批评。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也该知道他那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也是当时一种文艺风气的表示。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与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就是抗拒或背弃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正像列许登堡所说,模仿有正有负,“反其道以行也是一种模仿”;圣佩韦也说,尽管一个人要推开自己所处的时代,仍然和他接触,而且接触得很着实。所以,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而从作品本身不一定看得清楚。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迫使它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必然和当然。传统也有弹性,因而不得不变,不断的相机破例,实际上做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批评史上这类权宜应变的现象,有人曾嘲笑为“文艺里的两面派假正经”,表示传统并不呆板,而具有相当灵活的机会主义。它一方面把规律定的严,抑遏新风气的产生;而另一方面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于因对抗而地位摇动。它也颇有外交老手的“富于弹性的坚定”那种味道。传统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愈迫切。于是不再能委曲求全,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表现。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更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也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西方十七、八世纪批评家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圣佩韦认为当时法国的浪漫诗派蜕变于法国十六世纪的诗歌。中国也常有相类似的努力。明清批评家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挂钩;我们自己学生时代就看到提倡“中国文学改良”的学者煞费心机写了上溯古代的《中国白话文学史》,又看到白话散文家在讲《新文学源流》时,远追明代“公安”、“竟陵”两派。这种事后追认先驱的事例,仿佛野孩子认父母,暴发户造家谱,或封建皇朝的大官僚诰赠三代祖宗,在文学史上数见不鲜。它会影响创作,使新作品从自发的天真转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法;它也改造传统,使旧作品产生新意义,沾上新气息,增添新价值。
(本文节选自钱钟书《七缀集》中的《中国诗与中国画》)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文艺风气对一个艺术家影响深远,既给与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
B.某一时代人所信奉的理论,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的标准,提出的要求,往往能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和决定其作品的价值。
C.传统就是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变动的一时期的风气。
D.传统实际上做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有人曾嘲笑为“文艺里的两面派假正经”。

E.向古代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这种事后追认先驱的事例,在文学史上数见不鲜。
下列对文艺批评史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艺批评史要想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学者们必须集中心力,保卫专题研究的纯粹性。
B.文艺批评史研究的终极目标还是为了批评。
C.文艺批评史上涉及的文艺作品,应作为干扰物而排除,不去理会,也不能鉴别。
D.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源自于艺术家所处那个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

根据文意,请回答“传统”是如何演变为“新风气的代兴”的。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学术道德应落到实处
刘效仁
近几年来,某些当选院士接二连三曝出学术不端丑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课题组涉嫌抄袭造假至今了犹未了,“六教授联名投诉一工程院院士刘兴土抄袭剽窃”再掀波澜。3月3日,刘兴土院士到东北师范大学向75岁的李建东教授鞠躬致歉。尽管李称“将不再追究此事”,但几位举报人表示,应完善我国院士增选制度,将学术道德“一票否决”真正落到实处。(《中国青年报》3月4日)
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在其他国家同样存在。只不过,国内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造假者中,不乏资深教授、院长、院士等人物。要正本清源,自然要从院士“开刀”,从“宝塔尖”“开刀”。要将学术道德“一票否决”落到实处,首先要确立“学术不端”明确清晰的标准,建立科学、公正、客观的学术评价体系,
2000年年底,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对 “学术不端行为”给出的“标准定义”,即保留了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局1989年定义中的“伪造”、“弄虚作假”和“剽窃”三要素(《科学新闻》杂志2008年4月7日)。而我们对此并无细密的规范,以致“学术不端”的官司很难打。正如一位教授所言:“抄袭不是刑事案件,即使胜诉,不过判对方赔礼道歉、消除影响,顶多给你支付点稿酬。”因此,许多当事者就极力往抄袭上“靠”,或只承认“文中未做标注”。
“学术不端”亟需独立调查机构予以甄别,作出权威性论断。可当下我国却缺乏包括国际学界专家学者参与的独立公正的学术调查组织。尽管中科院、工程院都有学术道德委员会,但由于很难做到完全独立自主,不仅“难削自己的把”,而且为保自身声誉,还可能对学术不端者予以庇护。以致几年来虽有若干名院士因学术不端被媒体曝光,但鲜有人受到处理。对李连达院士课题组涉假事件,舆论纷纷吁请独立调查,直到今天也未见有机构应承。我们要鼓励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同样需要专门的机构受理,并依照举报予以认真查究。
我国现行的院士增选除了组织系统提名,就是院士推荐。被推荐人往往找上门来请托,不少院士则碍于情面,做了“托儿 ”。在填写推荐书时,尽管要郑重地写上“本人了解被提名人的成就、贡献与学风道德等情况,对提名材料的真实性负完全责任”,可实际上即使其提名对象日后被发现此前存在某些问题,举荐人也无需负任何责任。自律意识淡薄加上缺乏约束机制,推荐审核难免走过场。因此,必须建立举荐失察连带责任追究制。如提名对象涉嫌重大学术道德问题,或学术水平距院士标准相差甚远,一经查实,仅仅扣减推荐人的下一轮推荐名额远远不够,也要公开曝光,予以相应处罚。
至为关键的是,将学术道德“一票否决”落到实处,建立汰出机制。一经查实形成定论,就当取消相应荣誉和剥夺相应权利。是院士的不妨“除名”,作为候选者自然淘汰,其他如教授、院长者流,一律从严处置。2005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副教授范帕里耶斯,在被发现编造和修改科研数据、杜撰合作者姓名之后,不仅被学校正式开除,甚至其工作过的地方,都对其发起了类似学术调查。美国还禁止学术不端的当事人数年内申请国家的科研基金,严重的甚至终身禁止(新华网2005年10月29日)。然而,杂交水稻“汕优63”培育者、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被知情人公开举报其论文和专著抄袭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有关方面将举报调查结果在院士增选大会上公布、讨论。最后,其仍以超过2/3的票数当选。(《人民日报》1月18日、《南方都市报》1月13日)
如此环境之下,“六教授联名投诉一工程院院士刘兴土抄袭剽窃”事件,会不会因当事人鞠躬致歉,对方“不再追究”而不了了之?
(文章来源:2009-03-05 《中国青年报》)
本文作为一篇新闻评论,一开头为什么要列举两则学术不端的丑闻?
作者认为国内屡屡发生种种学术不端行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结合本文所抨击的现实,你认为学术道德能否落到实处?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父 亲 的 书 箱(节 选)
——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交给我一个小书箱,里面装满了手稿和本子。他和平时一样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告诉我在他过去以后,也就是去世以后,我可以看一看里面的东西。
“回头翻翻,看看有没有什么有用的。挑一挑,兴许有的能出版。”父亲话中带着几分腼腆,仿佛是要摆脱一种特殊的、让他感到痛苦的拖累。东找西找,最后他把书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这是一个让父子都感到尴尬的时刻,这是一个令我永生难忘的时刻。之后,我们都长舒了一口气。和平常一样,我们又开始谈天说地、家长里短,说到土耳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政治问题,说到父亲那些往往虎头蛇尾的工作,语气温和、轻松。
记得父亲走后,我有好几天在箱子周围转来转去,却连一个指头也没有碰它。那是个黑色的小皮箱,一把小锁,柔滑的棱角,这些都是我儿时就已经非常熟悉的。我记得,父亲外出回来,我会打开这个小箱子,翻弄他的东西,而且非常喜欢里面古龙香水和国外那种特有的气味。对我来说,这个箱子是那么熟悉,充满诱惑,它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和我童年的记忆。可是,我甚至不敢碰它一碰,为什么?当然是因为藏在箱子里面的东西有着一份神秘的重量。
我不敢碰父亲的书箱,更没有勇气打开它,但里面有些本子我是知道的。我看到过父亲在那本子里写写画画。书箱里的东西在我并非新闻。四十年代末,这个伊斯坦布尔的年轻人曾经做过诗人梦,可惜读者寥寥。一个贫穷的国家,写诗作文是难以谋生的。他放弃了。他不能忍受文学写作之苦。他热爱生活,我能理解。
对父亲的书箱敬而远之,首要原因当然还是担心,担心我可能不欣赏他的作品。父亲心有玄机,未雨绸缪,故意摆出一副轻描淡写的架势。这样的态度,让有着二十五年写作经历的我觉得心里不是滋味。但我并不因为父亲对文学的轻描淡写而心生丝毫不满。我真正害怕的,我不想知道、更不想发现的是,我的父亲也许是一名出色的作家。这是我真正的担心,这种恐惧让我没有勇气打开父亲的书箱。还有一个原因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如果父亲的书箱里面竟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那我就得承认,父亲的精神世界里还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这是很可怕的。虽然人到中年,我还是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
我认为,一个作家,他的内心世界还隐藏着另外一个“我”,他的工作就是经年累月、充满耐心地去慢慢发现那片塑造了另外一个“我”的天地。一个作家,他也许惯于打字,也许熟悉电脑,也许像我这样三十年如一日地喜欢纸笔手书;他可能写诗歌,写剧本,或者像我一样写小说,以耐心、执著和快乐的心情用自己的思想去探寻一片全新的天地,伏于案头,一页白纸,慢慢地加上新的文字,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感觉到,我为自己营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同时也在塑造内心世界的另外一个“我”,如同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建起一座大桥、一方穹顶。
对我来说,写作的秘诀不是虚无缥缈、来去无踪的灵感,而是执著和耐心。土耳其有个成语,叫做“以针掘井”,拿它形容作家的创作活动实在恰如其分。我认为,作家能够把自己的生活如同别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能够感受语言的力量,必须做到长年伏案,献身艺术,乐此不疲。灵感天使对有的人也许从不眷顾,对有的人可能时时垂青,但她欣赏作家的这种信心和乐观;在作家最感孤独,对自己的努力、构思以及作品的价值最感怀疑的时候,也就是在作家觉得只能孤芳自赏而知音难觅的时候,灵感天使就会为他指点迷津,给他带来故事、图画和构思,使他能够把自己的世界与自己构建的世界结为一体。在我为之付出全部生命的写作生涯中,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一些极为得意的句子、构思、篇章似乎不是出自我的笔下,而是另外一种力量的发现和慷慨赐予。
注: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当代小说家。代表作有《白色城堡》、《新人生》、《我的名字叫红》、《雪》、《伊斯坦布尔》等。200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根据文意,写出“神秘的重量”与“另外一个‘我’”的含意。
(1)神秘的重量:
(2)另外一个“我”:
父亲把书箱交给“我”后,“我”好几天都不敢打开它的缘由有哪些?
作者在颁奖演说时由“父亲的书箱”谈起,其意图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