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 B.宗法制和郡县制 |
C.分封制和皇帝制 | D.世袭制和行省制 |
对表1推论恰当的是
A.1960年棉花减产幅度最大和人们需求减少有关 |
B.1962年棉花产量最低和国家政策没有调整有关 |
C.1963--1968年棉花产量增加和国内局势稳定有关 |
D.1974--1977年棉花连续减产和人民公社制度有关 |
在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工业资产遭受严重损失:上海达52%,南京--80%,杭州--28%,无锡--64%,武汉--12%,广东--31%。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北伐战争时期 | B.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宋代王若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
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
1877年清驻英大使郭嵩焘给李鸿章的信中说:“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乡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以下解读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 B.郭嵩焘主张社会全盘西化 |
C.江浙人的民族意识淡薄 | D.中国人亟需更新价值观念 |
自《汉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史书都不再立货殖传记述货殖人物及其从事生财致富的情况。这种变化表明
A.小农经济繁荣发展 | B.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
C.史家学识水平有限 | D.商品经济逐渐地衰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