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 )
A.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 |
B.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推动 |
C.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 |
D.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复辟帝制的基础 |
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A.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 B.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
C.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 D.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 |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
汉代政治思想兼容先秦诸子之说,有一位学者曾说:“汉朝一般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家们,大都以甲家的理论为政治原则,以乙家的学说作专政的制衡,用丙家的主张为治事的手段,拿章句、词赋之小技来消磨读书人的精力,而以丁家的放任态度抚绥安分守己的农民。”以上甲、乙、丙、丁依次应为哪些思想?
A.儒、法、阴阳、道 | B.儒、阴阳、法、道 |
C.法、阴阳、道、儒 | D.道、儒、法、阴阳 |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说法,比较全面的是
A.中国古代汉族文化的总称 | B.中国封建社会文化 |
C.中国古代儒家文化 | D.中国古代各族文化的总称 |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实际上它反映了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 B.统治阶级的重视 |
C.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 D.重农抑商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