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除廷尉。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不纳。
后杨骏反,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子璋嗣,亦有父风。
(选自《晋书·何攀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
B.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
C.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
D.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攀担任別驾之时,不仅奉王濬之命带着奏章前往中央,与张华商量伐吴事宜,还又前去拜访羊祜,面陈讨吴之策,他的才能赢得皇帝嘉许。 |
B.何攀与石崇共同弹劾杨骏,认为其赏赐封爵不应厚于本朝开国之时,不应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即使不能遵循远古典制,也应当依照先例。 |
C.何攀为官严肃,曾任廷尉、刺史、大司农等职,却坚决推辞了兖州刺史之职,后带病应召,是为篡位的赵王司马伦所迫,实属无奈之举。 |
D.何攀正直爱才,任梁州、益州中正之时不仅引荐被埋没的人才,而且还勇于辩明曲直,为刺史皇甫晏以及西州名士陈寿、阎义洗清了冤枉。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
(2)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淮传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也。建安中举孝廉,除平原府丞。文帝为五官将,召淮署为门下贼曹,转为丞相兵曹仪令史,从征汉中。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
太和二年,蜀相诸葛亮出祁山,遣将军马谡至街亭,高祥屯列柳城。张郃击谡,淮公祥营,皆破之。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五年,夏侯玄伐蜀,淮督诸军为前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还假淮节。九年,治无戴围武威,家属留在西海。淮进军趋西海,欲掩取其累重,会无戴折还,与战于龙夷之北,破走之。姜维出石亭,从疆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淮欲分兵取之。诸将以维众西接强胡,化以据险,分军两持,兵势转弱,进不能制维,退不拔化,非计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接,决其内外,此伐交之兵也。淮曰:“今往取化,出贼不意,维必狼顾。比维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维疲于奔命。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而两全之策也。”乃别遣夏侯霸等追维于沓中,淮自率诸军就攻化等。维果驰还救化,皆如淮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淮署为门下贼曹署:代理,暂任 |
B.既陈,备疑不渡陈:同“阵”,排列为阵 |
C.并田于兰坑田:屯田 |
D.淮策亮必争北原策:计谋,谋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诸营乃定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B.其夜果攻阳遂吾其还也 |
C.与战于龙夷之北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D.淮以威恩抚循羌胡作《师说》以贻之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淮在夏侯渊被杀,军心涣散的危机时刻,遇乱不惊,收集失散的将士,推举荡寇将军张郃为主帅,从而使各营将士安定下来。 |
B.刘备要渡过汉水进攻魏军,众将认为应远离汉水排兵布阵,郭淮力排众议,坚持应依托汉水才能有效地抵御刘备。 |
C.青龙二年,诸葛亮率兵出斜谷,郭淮预测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认为应先出兵占领,他的建议得到了司马懿的赞许。 |
D.郭淮在姜维出兵石营时,诸将想兵分两路攻击蜀军的两路人马,但郭淮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后来的情况与郭淮的预料如出一辙。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淮 曰 此 示 弱 而 不 足 挫 敌 非 算 也 不 如 远 水 为 陈 引 而 致 之 半 济 而后 击 备 可 破 也。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
(2)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后为仇家所连,逮至京。太祖见其名,释之。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每见,陈说道德。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与其弟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改)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克勤坐“空印”事诛坐:因……获罪 |
B.王尊以殊礼尊:尊贵 |
C.稽延数日稽:拖延 |
D.当老其才老:用到老 |
文中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吴沉、揭枢荐,召见以资政殿学士行 |
B.后为仇家所连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
C.而陈瑄以战舰降燕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D.命磔诸市投诸渤海之尾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儒从小机警敏捷,后来跟从宋濂学习,表现优异,超过宋濂门下的许多知名文士,连先辈胡翰、苏伯衡也自认为比不上他。 |
B.方孝儒举止端庄,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欣赏,太祖不但在方孝儒因仇家检举牵连而被逮捕到京师时保护了他,还把他读书的庐舍命名为“正学”。 |
C.当燕王兵临南京城下时,有些人劝说惠帝逃跑,但方孝儒坚持守卫京师以等待援兵。最终,京师被攻陷,惠帝自杀,孝儒被抓。 |
D.父亲被诛时,孝儒扶持灵柩归乡安葬,哀情感动了路人,燕王篡位后,他的悲切哀恸的哭声响遍大殿的台阶,可见孝儒忠孝至诚。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2)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①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②,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选自《墨子·修身第二》)
[注]①谮慝:恶意的诽谤。②隳颠:秃顶。这里指年纪大。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战虽有陈 陈:同“阵”,阵法。 |
B.必察迩来远来:招致 |
C.名不徒生徒:白白地 |
D.其唯圣人乎其:难道 |
下面各项中,全部属于墨子“修身”观点的是
①勇为本焉②君子察迩③贫则见廉,富则见义
④多力而伐功⑤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⑥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A.①③⑥ | B.①②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墨子从行军打仗、丧葬和求学三个方面说起,并以根基不牢就不要期望枝繁叶茂为喻,意在告诫我们做事要从基础做起。 |
B.作者认为一个人品德好不好,从与他关系亲近的朋友亲戚的德行就能看出。所以贤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会选拔贤士辅佐自己。 |
C.二、三两段中,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句,讲明了君子应有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则。条理清晰,同时极具气势,发人深省。 |
D.第四段中,正反对比鲜明,告诉我们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嘴上说得好听,却只是想着牟利,甚至不顾名誉,这样是不能成为天下贤士的。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3分)
②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4分)用分隔号(/)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与 善 人 居 如 入 芝 兰 之 室 久 而 不 闻 其 香 与 不 善 人 居 如 入 鲍 鱼 之 肆 久 而 不 闻 其 臭 即 与 之 化 矣(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敏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吾其违司马公教乎!”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擢右正言。
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舆,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
进左谏议大夫,有旨暂罢讲筵。民间欢传宫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女色。愿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为宗庙社稷大计,清闲之燕,频御经帷,仍引近臣与论前古治乱之要,以益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 哲宗俯首不语。
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安置英州。宣和六年,复待制,中书舍人沈思封还之。明年卒,年七十八。
安世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谢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佑①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死葬祥符县。后二年,金人发其冢,貌如生,相惊语曰:“异人也!”为之盖棺乃去。(节选自《宋史·刘安世》,有改动)
注:①元佑,宋哲宗赵煦的年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查办 |
B.陛下富于春秋年岁 |
C.章惇用事,尤忌恶之憎恨 |
D.金人发其冢发现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B.吾当从汝所之纵一苇之所如 |
C.啖以即大用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D.默因劝为子孙计吾今为之虏矣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
(2)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文末说“吾欲为元佑全人”,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刘安世身上所体现的“全人”特点。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划6处,3分)。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 六 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 微 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