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汉字蕴含的美学
骆冬青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这种对“文字”的共通感。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汉字则不然。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①而寝多也。”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字”所包含的“孳乳”义,与西方的“字母”不同,是以“字子”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完成了一种飞跃。“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这里,就产生了一种似乎古怪的现象,那就是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可是,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所以,在这里出现了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其内在原因,则不能不归结为一种文化心态上的诉求。汉字的复杂性,却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中被忽视了。
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4期)
【注】①孳乳:繁殖、派生。
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现在人们已经无法从文献中准确得知汉字是如何诞生的,不过那些优美的、如今还在使用的汉字依然能带给我们很多想象和美感。 |
B.《说文解字序》认为,汉字是以“文”“字”两种“形声相益”的关系出现的,这种关系与根本意义上也是形音结合的拼音文字相同。 |
C.汉字的形、音、义为一体让人们认定汉字是表意文字,形成这个观点是基于文字发展的“图画、象形、表意、表音”四种阶段的观点。 |
D.汉字被诟病的一个原因是汉字的象形性,不过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这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审美属性,衍生出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仓颉造字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文字创生的复杂情感,古人对写有文字纸张的尊敬、爱惜之情表现了他们对文字本身推崇、敬仰的思想。 |
B.从文字的起源分析,所有文字都需要形体作为“符号”来表示字的读音,不过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以“字子”的形态出现。 |
C.汉字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是一次重大的飞跃,体现在此时的汉字特点是“图”更加形式化、“画”更加抽象化,这些让文字更加的象形。 |
D.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使得汉字蕴含美学,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完全忽略了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字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这种创造的过程现在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
B.“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是说仓颉造字时首先是按照事物的特征画出形体,这就是所谓的“文”,这是“物象之本”,是造字的重要方法。 |
C.拼音文字的基本元素是“字母”,然后生成表意的“单词”,这与汉字的“字”功能对等,有些人把汉字的“字”与拼音文字的“字母”对等是错误的。 |
D.汉字能够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是把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等内容智慧凝结在一起并能够自由自在表达的文化符号。 |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过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编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
B. |
|
C. |
|
D. |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
B. |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
C. |
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
D. |
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
(3)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五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
B. |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
C. |
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
D. |
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
B. |
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
C. |
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
D. |
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
B. |
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
C. |
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
D. |
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秦琼卖马
谈歌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 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 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 .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 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 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 有几件古瓷, 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 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 本店小本生意, 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 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 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 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
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买马,而是买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 交啊。 " 杨成岳沉吟了一下: " 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 " 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 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 " 杨成岳想了想,笑道 :" 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第二天,王超杰帯着箱子去了艺园寿。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 笑:" 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旭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 " 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 "王超杰笑道: " 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 " 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 " 超杰先生,清点一下。 "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张小武笑道: " 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 "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掉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 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 ……"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 " 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 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 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超杰说话多是"笑道",唱的戏词则是"珠泪洒下" "两泪汪",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 |
B. |
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掸落地上,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 |
C. |
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
D. |
小说从立秋这天的知了鸣叫写起,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收尾,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 |
8. 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
9.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阅读下⾯的⽂ 字,完成4-6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 不仅成功解决了近 14 亿⼈口的吃饭问题,⽽且居⺠⽣活质量和营养⽔平显著提升,粮⻝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的党中央把粮⻝安全作为治国理政
的头等⼤事,提出了"确保⾕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材料二:
山东省临朐县是一个有着 90 多万人口和近90 万亩耕地的山区农业大县。临 朐县山区丘陵面积较大,而且地形错综复杂,起伏多变,成百上千亩集中连片且开阔平坦的农田很少见,加之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从自然村落到田间地头的道路 基本都是土路,交通极其不便。用乡亲们的话说:"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耕地就像百衲衣,一顶苇笠也能盖一块地。"近年来,临朐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时,立足山区实际,把解决地块零散. 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作为重点,坚持集中连 片规划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粮食稳产增产 夯实了基础。 "十三五" 以来,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3.73 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
( 摘编自张正瑜等《山东临朐 立足山区实际 科学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
材料三:
近几年,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长埠镇江下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仝村 6 个村小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95%的水塘进行了清淤 处理,建成了3.2公里高标准农田沟渠。过去,江下村因土地贫瘠,一直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的好路子,祖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种水稻及常规农作物,产量较低的"斗笠田"随处可见。为改变现状,村干部主动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集成模块",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江下村大显身手-- 粮食耕、种、管、收实现全程机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业的精准度 和覆盖率…… 去年 11 月,江下村 2168 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动工,项目如今已全部完成。现在村里的耕地质量普遍提升两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 15% ,亩均粮食产量提高 100 公斤,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贫困群众稳步脱贫的有力引擎。
(摘编自李慧《粮食安全: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光明日报》 2020 年 12 月24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2010年开始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突破 5000公斤,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
B. |
2017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见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子显著提升。 |
C. |
2003~2015年,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势头,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
D. |
从 2015年起,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 65000 万吨以上水平,这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交通极其不便、产业发展路径缺失、开阔平坦的农田数量较少,这些曾经是制约临朐县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 |
B. |
在提升粮食产能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着力解决地块零散的问题,后者着重改变村容村貌。 |
C. |
"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这是临朐县山区地形和耕地的特点,安义县江下村"斗笠田"的地形地貌也呈现出这种特点。 |
D. |
村干部主动作为,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利用新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这是推动江下村农民持续增收、稳步脱贫的有效举措。 |
6.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胸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 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 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 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 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 "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 , 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 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 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 但终究是 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 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 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
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 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昊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忻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 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香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需要补充的是,当考察单篇⽂本的⽂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档中所有单字
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 ⼀部⼩说中所有⼈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时⽂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本层⾯也是成⽴的,
一 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 统人文学者所关⼼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 人阅读理解的能⼒ 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本或者⽂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 化描述,进⽽提供给人去进⾏深⼊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 ⼿段和⽅法,更 重要的是,它赋于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
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历史时段 ⽂化现象的新视角。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1.下列关于原⽂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
在数字⼈⽂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法已被引⼊⼈⽂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 |
B. |
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学研究,⾸先应进⾏⼤规模的⽂学⽂本集合的数据化。 |
C. |
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本集合还是单篇⽂本。 |
D. |
数字⼈⽂不仅为⽂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段和⽅法,⽽且为⼈⽂研究提供了新视⻆。 |
A. |
⽂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待定类型的⽂本。 |
B. |
⽂章转述数字⼈⽂学者⽶歇尔本⼈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地看待远读。 |
C. |
⽂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本层⾯的问题,对前⽂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
D. |
⽂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的细读的作⽤,有助于避免⼈们对远读的误解。 |
3.根据原⽂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
A. |
⼈⽂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向计算机的转变。 |
B. |
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本内容的理解,⽽是要发掘⽂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
C. |
数字⼈⽂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本都进⾏数据化并做研究。 |
D. |
和⼈的细读相⽐,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数据时代⽂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