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本戏限定由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唱的叫末本戏,女主角唱的叫旦本戏。
B.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有“四大悲剧”之称的《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代表这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顶峰。
C.《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汉书》是“前四史”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所著。
D.朱光潜是安徽桐城人,他的名作《谈美》的最后一篇《慢慢走,欣赏啊!》劝告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体味生活,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有味道。
科目 语文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古代文学常识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近三年来,小溪旁边建了不少小区,东岸的这个小区的房子太漂亮了,室如悬磬,通透明亮,非常
宽敞大气。
B.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
的作品并不多。
C.上中学时,老师在一次谈话中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丁学良
就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
D.子女外出务工,常年不归,父母倚门倚闾,望穿秋水,是常有的事,做子女的应当经常和父母保持

联系。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A.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勤政爱民,廉洁自律,提高自身修养,增强抵御腐败的能力,否则,难免到时像
陈希同一样对簿公堂,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B.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
并要他赶快请客。
C.几年前歌星臧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却因“涉恶”嫌疑被
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
D.令人忧虑的是,有的出版社出了不好的作品还不置可否,听不进群众的批评。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习近平指出:“腐败涉及亡党亡国问题,不可能表态了事。”身居高位,却以权谋私,一意孤行,
到头来恐怕只落得个马革裹尸的结局。
B.当代雷锋、优秀共产党员郭明义同志的微博能够从众多的名人微博中脱颖而出,确实是一件令人欣
喜的事情。
C.讲话也好,写文章也罢,绝不能自恃聪明,自上楼梯,把自己摆得高高的,居高临下,口若悬河,
但就是缺少老百姓的语言,缺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
D.部分司机认为高速公路宽阔,只要车少就可天马行空地自由驰骋,其实这种想法十分危险,因为人

在大意时反应速度会大大降低。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伦敦奥运会上,林丹在0:1落后的情况下,不孚众望,奋力拼搏,连扳 两局,最终以2: 1战胜李
宗伟,夺得冠军。
B.低端车的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对于每一次几角钱的油价上涨,他们都不可能等闲视之
C.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对他的学说感兴趣,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登堂入室的求教者简
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D.项羽被困垓下,兵少食尽,外面汉兵层层包围,其处境之危险真是如履薄冰,想起“西楚霸王”之

威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中国古代的刑这一概念兼有法与罚两种含义。秦王朝的“严刑峻法”使秦朝迅速灭亡,也使汉朝面临危机。此时,董仲舒适应历史需要,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吸收诸家学说,创造了一个新的儒家理论体系。在法律方面,他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用“软硬两手”代替“专制刑治”。据此,董仲舒认为,官吏应该“据法听讼”和“依法刑人”,但他更侧重倡导“据义行法”和“春秋决狱”。“春秋决狱”亦称“经义决狱”,其特点是司法者不是引用正式的法律条文断罪,而是凭借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来判案;被引用的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尤其是孔子所辑的《春秋》最为常用,故名“春秋决狱”。“春秋决狱”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最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它促动了法律儒家化的“礼法融合”。其表现为法律适用中的礼法融合和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合。“春秋决狱”在法律适用上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一刀切”的司法方式,采取根据不同案件情形区别对待;在审判方法上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审判方法,开始特别重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但春秋决狱也有其弊端,即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春秋决狱”之后,更加推动了人们引用儒家经义来注解法律的活动。随着“引经注律”的不断发展,唐朝统治者在法律中渗透了大量的礼教的精神内容,即唐代不少的法律是根据礼义制定的。特别是《唐律疏议》,成为我国古代文献中将法和礼的关系体现得最为完整而又较早的典型之作。作为古代法典的代表,它集前代立法之大成。它不仅是以经立法的结晶,也是整个法律儒家化的浓缩和再现。至此,法律已然完全伦理化。
清末的法律改革,实际上清政府是假借变法之名,而行修律之实。为此,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把原有的“一准乎礼”的立法原则向“一准于法”的立法原则上改变,修改了很多涉及伦理道德的规则。他们的主张是,法律是国家的制裁,而道德是内在的制裁,因此道德的事情不能规定在法律中。但他们并非完全不考虑道德因素,只是将道德与法律分开。与此相反,礼教派主张,礼是刑法之本,伦理纲常应该是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原则,如果失掉这个根本,刑法则失掉了固有的社会的基础。清末的“礼法之争”使得清末的修律采用了西方的法典体例和立法技术,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贯彻刑罚人道主义,划清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也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到此发生了突变。尽管立法的指导思想不能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把伦纪纲常礼教放在首位,但法律已经以独立的身份出现,表现出很强的法律自身独立的价值理念。(摘编自李玮《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法”考证》)
下列表述,不能体现“礼法结合”思想的一项是()

A.鉴于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事实,董仲舒适应历史的需要,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认为既应该依
法断案,更倡导“据义行法”。
B.董仲舒为了使社会的法制建设适应历史需要,认为官吏断案应“据法听讼”和“依法刑人”,不否
认法律条文在断案中的作用。
C.董仲舒认为应该用“软硬两手”代替“专制刑治”,他的凭借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来判案的“春
秋决狱”就是出自这一思想。
D.虽然“春秋决狱”更注重于礼的作用,但它促动了法律儒家化的“礼法融合”,在中国古代法律文

化发展进程中有着很大的贡献。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司法者引用《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判案,而《春秋》最为常用,
所以有了“春秋决狱”这一称法。
B.“春秋决狱”所表现出的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合,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的审判方法,开始特别重
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
C.“春秋决狱”的弊端是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
即以礼入法,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
D.“春秋决狱”推动了人们引用儒家经义来注解法律的活动,唐朝统治者就在法律中渗透了大量礼教

的精神内容,不少法律是依礼义而定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处理案件时,“春秋决狱”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一刀切”的司法方式,对不同案件区别对
待,体现了法律适用中的“礼法融合”。
B.《唐律疏议》集前代立法之大成,是立法的结晶和我国古代法典的代表,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将法和
礼的关系处理得最为合理的典型之作。
C.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主张将道德与法律分开,认为法律是国家的制裁,而道德是内在的制裁,
因此道德的事情不能规定在法律中。
D.清末“礼法之争”的结果,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发生了突变,法律已经以独立的身份出现,这种

法律自身独立有利于社会的法制建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