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
B.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
C.ATP的合成总是伴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
D.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中也可以产生ATP |
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 |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
C.生物自发突变率很低,但突变仍可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
D.渔网网眼较大,有利于鱼向体型大的方向发展 |
关于生物膜上蛋白质(膜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些膜蛋白可成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 |
B.癌变过程中,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甲胎蛋白减少 |
C.B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有淋巴因子的受体蛋白 |
D.有些膜蛋白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 |
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存在着高尔基体 |
B.高尔基体是由单层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 |
C.靠近细胞膜的囊泡均由高尔基体形成 |
D.高尔基体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 |
下表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1900 |
1910 |
1920 |
1930 |
1940 |
1950 |
1960 |
1970 |
|
基因A的频率 |
0.99 |
0.81 |
0.64 |
0.49 |
0.36 |
0.25 |
0.16 |
0.10 |
基因a的频率 |
0.01 |
0.19 |
0.36 |
0.51 |
0.64 |
0.75 |
0.84 |
0.90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有利的变异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在1900~1970年间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B.新环境对A基因控制的性状行了定向选择,A基因的频率逐渐减小
C.197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为18%,随着基因频率的改变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新物种迁入后可能提高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抗原侵入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先天性免疫反应,同时释放出某种信号。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机体内的树突细胞(具有树状分支和吞噬功能的细胞)获取信号后会引发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科研人员已成功地将一个胚胎干细胞培育出了树突状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树突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与糖蛋白密切相关,与浆细胞一样只参与细胞免疫而不参与体液免疫 |
B.记忆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的能力,在二次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过程与溶酶体密切相关 |
C.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后,会立即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诱导靶细胞的死亡与细胞的衰老死亡均属于细胞凋亡的范畴 |
D.树突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与酶一样可反复利用, 若培育出能识别癌细胞的树突状细胞,将可能用于治疗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