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①-④为动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某些时期的示意图。按分裂时期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④①③② | B.②①④③ |
C.③④②① | D.①②③④ |
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两种表现型。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合理的是()
A.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 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
C.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缺失 | 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
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个体(bb的个体在胚胎期致死),两对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成活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A.5/8 | B.1/4 | C.3/4 | D.3/5 |
南瓜果实的颜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用一株黄色果实南瓜和一株白色果实南瓜杂交,子代(F1)既有黄色果实南瓜也有白色果实南瓜,让F1自交产生的F2的表现型如图甲所示;为研究豌豆的高茎与矮茎和花的顶生与腋生性状的遗传规律,设计了两组纯种豌豆杂交的实验,如图乙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图甲①②可知黄果是隐性性状,由图乙可知花的着生位置由细胞核基因控制 |
B.图甲P中黄果的基因型是aa,F2中黄果与白果的理论比是5∶3 |
C.由图甲③可以判定白果是显性性状 |
D.图乙豌豆茎的高度由细胞核基因控制,子一代所有个体的基因型相同,该实验中亲代的腋生花都需进行去雄处理 |
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通常情况下,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
B.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
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
D.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
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l∶1)”属于演绎推理内容 |
B.“测交试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的检测 |
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个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 |
D.“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不属于“假说—演绎法”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