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条多肽链由12个氨基酸组成,分子式为CxHyNzOwS(z>12,w>13),这条多肽链经过水解后,产物中有5种氨基酸:半胱氨酸(C3H7NO2S)、丙氨酸(C3H7NO2)、天门冬氨酸(C4H7NO4)、赖氨酸(C6H14N2O2)、苯丙氨酸(C9H11NO2) 。则水解产物中天冬氨酸的数目是( )
A.y﹢12个 | B.z﹣12个 |
C.w﹢13个 | D.(w﹣13)/2个 |
图A、B、C表示的是物质运输的三种方式,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A是自由扩散 B.图B运输速度的限制因素是能量
C.图C是主动运输D.图C细胞内物质浓度不断升高,说明该物质进行逆浓度运输
下列一组细胞中,失去继续分裂能力的是( )
A肝细胞和生发层细胞 B肾细胞和骨髓细胞
C成熟的红细胞和骨细胞 D神经细胞和表皮细胞
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表示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积累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o表示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 |
B.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 |
C.图乙中Tb到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不再增加,酶的活性已达到最大 |
D.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为To左右 |
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过程中,下列各项评价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是不正确的。
B 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是不正确的。
C 毕希纳实验说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D 萨姆纳把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并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了脲酶,而且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下图是由3个圆构成的类别关系图,其中Ⅰ为大圆,Ⅱ和Ⅲ分别为大圆之内的小圆。下列符合这种类别关系的是()
A.Ⅰ脱氧核糖核酸、Ⅱ核糖核酸、Ⅲ核酸 |
B.Ⅰ为淀粉、 Ⅱ为糖原、 Ⅲ为纤维素 |
C.Ⅰ固醇、Ⅱ胆固醇、Ⅲ维生素D |
D.Ⅰ原核生物、Ⅱ细菌、Ⅲ酵母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