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国与发达国家社会事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较表
材料二:对民生领域的历史欠账,有些是因为当年国家财力不够无法解决。2008年至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民生的政策和措施,改善民生被放在突出的位置。
材料三:扩内需、保民生要以雄厚的财力为后盾。财政收入增加,政府能做的事情就多了,但是财政增收终究是有限的,它并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1)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社会事业支出方面有何差距?
(2)怎样理解材料三中“财政增收终究是有限的”?
(3)结合材料,为政府解决“民生欠账”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材料一
材料二:2013年5月25日,李克强总理在瑞士参观访问。一位瑞士大学生问他,作为中国总理是否还有时间读书,李克强笑着回答,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读书。总理在追忆自己燕园生涯时说:“我来这里寻觅的不仅仅是知识,亦是为陶冶一种性情,修养一种学风。”
前总理温家宝说“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当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
(2)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知识说说为什么两位总理都如此重视阅读?
一品梅开,九州春来!
2013年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之后,语重心长地对市委书记姚晓东说:“淮安人杰地灵。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要实现这“象征意义”,就要让“中国梦”和“中华崛起梦”在淮安早日展现“现实模样”。
何为淮安的“现实模样”? 中国梦描绘了国家的恢弘壮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淮安的“现实模样”就是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淮安体现“象征意义”的奋斗目标,主要包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中承担了应有的责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建成了名副其实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凸显了在苏北区域发展格局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民生优先,社会和谐,生态优美,老百姓活得幸福而有尊严;城市文化富有魅力和引领力,在新时期城市精神凝聚之下,淮安加快发展的水更活、心更热、火更旺。这个“现实模样”的实现需要淮安市委发挥核心作用,带领全市人民凝聚“团结、创新、实干、自强”的淮安精神,科学发展。
请阅读上述材料,参与探究下列问题:
(1)实现淮安“现实模样”的奋斗目标,需要政府发挥哪些职能?(4分)
(2)为什么淮安“现实模样”的实现需要淮安市委发挥核心作用。(4分)
(3)淮安“现实模样”的实现需要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作为淮安市民应如何参与到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之中?(4分)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事例一:中日钓鱼岛之争,中菲黄岩岛争端,台海两岸关系无不有着美国的身影与“关照”。我们的态度非常明确:反对干涉,寸土不让。
事例二:6月7-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就管控两国分歧等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事例三:二战后,美国主导日本宪法修订。现在日本安倍政府积极寻求突破现行宪法,致使奥巴马政府非常妨碍,貌合神离的美日关系何去何从仍是未知数。
(1)请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上述事例反映哪些政治生活的道理。
(2)事例一与事例二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些基本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表:2008-2012年农村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实际增长速度
材料二:李克强总理指出,关于施政目标,可以说中共十八大已经做出了全面部署,这就是本届政府的施政目标。第一,还是持续发展经济。第二,是不断改善民生。也就是说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如果说政府也是民生政府的话,就要重点保障基本民生,来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努力逐步把短板补上。还要坚守网底不破,通过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第三,是要促进社会公正。公正是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也是提高人民满意度的一杆秤,政府理应是社会公正的守护者。
说明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及图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二为缩小收入差距提出合理化建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五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逐年增加,增速总体放缓且有波动,并且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为此, 2013年1月下旬,习近平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材料二 有人认为,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正确的消费观说明我们怎样才能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2)针对材料二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