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分)某自花且闭花授粉植物, 抗病性和茎的高度是独立遗传的性状。 抗病和感病由基因 R 和 r 控制, 抗病为显性; 茎的高度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D 、 d , E 、 e)控制, 同时含有 D 和 E 表现为矮茎, 只含有 D 或 E 表现为中茎, 其他表现为高茎。 现有感病矮茎和抗病高茎两品种的纯合种子, 欲培育纯合的抗病矮茎品种。。
请回答:
(1)自然状态下该植物一般都是 _______ 合子。
(2)若采用诱变育种, 在γ 射线处理时, 需要处理大量种子, 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 ______ 和有害性这三个特点。
(3)若采用杂交育种, 可通过将上述两个亲本杂交, 在 F 2 等分离世代中 _____ 抗病矮茎个体, 再经连续自交等筛选手段, 最后得到稳定遗传的抗病矮茎品种。 据此推测, 一般情况下, 控制性状的基因数越多, 其育种过程所需的 _________ 。 若只考虑茎的高度, 亲本杂交所得的 F1在自然状态下繁殖, 则理论上, F2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_______ 。
(4)若采用单倍体育种, 该过程涉及的原理有 ________ ,最后选育的品种所占比例为 ________。
(5)若此植物群体能随机交配,每种基因型的成活率相同,其后代有9900株抗病和100株感病,则后代中Rr的基因型频率为___。但实际上,在天然环境中,感病的比例会___,这是______的结果。
图甲表示植物细胞代谢的某些过程,图乙表示光照强度与二氧化碳吸收速率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图中数字代表物质,a、b、c代表细胞器)
(1)图甲中,细胞器a为。物质⑤的结构简式。
(2)图甲中物质④在的情况下,全部进入c中被分解。假设环境温度为15℃,图甲所示细胞的生理状态需要的光照强度应处于图乙中(用字母表示)的范围内。
(3)将一株植物放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用红外测量仪进行测量,测量时间均为1小时,测定的条件和结果如图乙所示,(数据均在标准状况下测的)据此回答: 若该植物在充分光照下积累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在25℃、4千勒克司光照条件下,该植物在充分光照下1小时总共积累葡萄糖毫克。
(4)若给该密闭装置通入,一段时间后,装置内出现了
,请用文字或图解简要说明。
(5)从图乙中可发现,影响A点光合速率的因素是。B点与C点相比,结构b中C3含量(增多或减少)。
研究表明,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的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若干倍。下图是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A代表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进入癌细胞后,可通过形成五碳糖进而合成作为DNA复制的原料。
(2)在有氧条件下,癌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为。与正常细胞相比,①~④过程在癌细胞中明显增强的有(填编号)。
(3)细胞在致癌因子的影响下,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而被激活,从而导致细胞发生癌变。若要研制药物来抑制癌症患者细胞中的异常代谢途径,图中的过程(填编号)不宜选为作用位点。
(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3分)下图是人体内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A、B和a、b、c代表相关结构,①、②、③代表不同的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从A传到B导致B兴奋,c的膜内电位变化是。连接A与B之间的结构包括、 、三部分。
(2)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将兴奋传至的体温调节中枢,一方面使骨骼肌颤栗,另一方面使肾上腺素和(填序号)的含量升高,产热增加。
(3)血糖含量降低时,会刺激细胞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调节血糖升高的原理是。
(4)写出②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
(每空1分,共8分)下图所示为某种免疫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该过程为______免疫,属于免疫系统的第______道防线。
(2)试写出b细胞和d细胞在此免疫中的作用:b细胞,d细胞。
(3)机体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的某些细胞成分当作“异己”时,便会导致________病。这类疾病常见的如________。
A.系统性红斑狼疮 |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
C.猫叫综合征 |
D.抗维生素D佝偻病 |
(4)在人体免疫过程中不具有识别作用的细胞是。
(5)在抗原、淋巴因子、溶菌酶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4分)下图表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盐酸刺激,从而使其分泌,经传送至胰腺,促使其分泌胰液。表明机体通过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2)图示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表明机体还可通过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3)研究者又进一步研究刺激迷走神经、注射不同剂量促胰液素对胰液分泌量的效应,结果如下表。
处理方式 |
时间/剂量 |
分泌量(滴/15min) |
时间/剂量 |
分泌量(滴/15min) |
时间/剂量 |
分泌量(滴/15min) |
刺激迷走神经 |
3min |
8 |
3min |
8 |
3min |
8 |
注射促胰液素 |
1mg |
11 |
2mg |
37 |
3mg |
62 |
刺激迷走神经同时注射促胰液素 |
3min和1mg |
43 |
3min和2mg |
88 |
3min和3mg |
120 |
由表中数据可知,单独刺激迷走神经或注射促胰液素与二者同时作用相比,对胰腺分泌胰液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表明调节胰液分泌的两种方式具有作用。